週末和朋友一起喫飯,談話間聽到旁邊桌上傳來一陣嚴厲的批評聲: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喫個飯都喫不好,有啥用啊?”聽這口氣應該是孩子的媽媽。

緊接着同桌喫飯的女士解圍說:“孩子還小,不要這麼說。誰還不犯點錯嗎?”“你是不知道,這孩子可不讓人省心,總是毛毛躁躁,幹啥啥不行,氣死我了!”

“你說我和他爸都是高學歷,咋這孩子這麼笨?”聽到友人出聲維護孩子,媽媽越發起勁地說起孩子的各種缺點。

孩子看起來6、7歲的樣子,低着頭,一個勁兒的偷偷抹眼淚。看到這樣媽媽又氣不順的補了一句:“哭哭哭,就知道哭”。

那一刻我很想把孩子拉走,離開這個脾氣大又讓人壓抑的媽媽。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怎麼可能變得聰明?他每天做什麼事情都會戰戰兢兢,因爲做不好一定會被媽媽罵“笨”。對於家長也許這句話已經習以爲常,成爲批評孩子的一種方法。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句話卻會像一把戒尺一樣,時刻提醒着他是一個“笨孩子”。

別用“語言刀子”傷害孩子

前段時間我特意又刷了一遍《銀河補習班》,真的很喜歡馬皓文這位爸爸。他坐牢的7年間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一出獄就趕着去看孩子,但卻遇上了孩子被學校開除的事情。學校以馬飛違規、學習成績不好爲由,直接在全校學生面前宣佈開除。

馬皓文沒有像媽媽繼父那樣去求校長把孩子留下來,而是打了一個賭。馬飛不僅可以考入年級前十,而且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將會是學校裏面最出色的孩子。

最後馬飛成了飛行員,事實證明,爸爸做到了,馬飛也做到了。當想到爸爸對校長的賭約,馬飛特別沮喪地說“我真的很蠢,你會被我蠢哭的”。爸爸說:“我纔不在乎年級前十,爸爸在乎的是你的腦子是在睡覺還是在不停地轉”。

馬飛的自我否定來自於媽媽的教育方式,和周圍人對他的言語刺激。但是爸爸用滲入式引導的方法,幫馬飛找回自信,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在孩子心裏最依賴的是父母,當被父母說“笨”的時候,孩子就會認爲自己真的很笨。這樣的話對孩子起不到任何激勵性的作用,只會成爲孩子成長路上的羈絆。

負面暗示,會讓孩子越來越笨

就像《水知道答案》中“對着米飯說話”的實驗,當你說不好的話時,米飯很快就會壞掉;當你說好的話時,米飯會保存很長一段時間。

父母言語的暗示在孩子的成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當你說孩子笨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裏就會認爲自己很笨,遇上難題就會以這個理由爲藉口,不去想辦法。經常罵孩子笨是對孩子負能量的一種輸出,否定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沮喪、挫敗,長期得不到肯定的孩子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價值感。

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不會認爲孩子是“笨”的,在孩子遇到難題時,懂得用恰當的方式鼓勵孩子。默默的陪在孩子身邊,是孩子的支柱;告訴孩子,你一點都不笨,只是需要時間而已,只要多給你一些時間,一定會做得更好。正面積極性的語言,能讓孩子感覺到被肯定、被接納,能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

不分場合,傷害孩子的自尊

就像上文中,那位餐廳批評孩子的母親,她不分場合,不顧及孩子的顏面,只是一味地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樣做嚴重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再次出現在這家餐廳或者碰上媽媽的這位朋友,他只會想起不好的回憶,抬不起頭來。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很多成人回顧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共同描述的一種現象。

聰明的家長這樣做:文學家胡適的母親,從來不對着他人教育孩子,私底下卻對他要求很嚴格。他的母親一直秉持的原則就是:爲了孩子好,而不是給別人看的,也不是別人在邊上說風涼話的。

自卑跟隨孩子一生

“反正我很笨,做什麼也不行”。經常被家長說笨的孩子,骨子裏會很自卑。他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也做不好,久而久之就會更加的缺乏自信。這樣的自卑情緒,會影響孩子一生,不僅在工作中沒有突出的表現,感情上、生活中也會一團糟。更嚴重的是,他不僅過不好自己的一生,也會影響他的孩子一生。

聰明家長這樣做:

聰明父母會認爲自己孩子是獨一無二的,無須與他人比較。當孩子遇到感覺自己不如他人時,父母會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特別之處。與他人是不一樣,每一個都有屬於自己的特長。這樣的引導方式會讓孩子越來越有自信,做任何事情也變得更有動力。

凌晨媽媽來叨叨:

我們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畫什麼孩子就成爲什麼。那麼,在面對孩子做事做不好,成績差等這些因素時,爲什麼不多一點正面的影響?世界上本來就沒有“誰是笨得,誰是聰明的”這樣的說法,區別在於快與慢,而快與慢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所以多給孩子正面積極地影響,遠比你激烈的言語刺激有效。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