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一條船上有牛13頭,羊有6只,船長今年()歲?"這一道題是南京小學一年級的數學題,作爲"神題"出現在網上後,立刻引發了網絡的討論熱潮。大家都在討論這道題標準的答案是什麼,更多的人熱議這道題就是要打破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的傳統思維, 有助於開發孩子的多樣化思維。

實際上,這一道問題並沒有正確的答案,這只是一個玩笑,爲的就是幫助孩子發散思維。但是,依舊會有很多人想方設法的尋找一個正確答案,連孩子們也覺得這肯定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這就是慣性思維帶來的後果,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覺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一個標準,甚至是唯一的標準。需要迎合世俗的目光,找出的答案並不適合自己,而只是符合社會上的刻板要求。

白巖松曾經說過:告訴孩子標準答案,好奇心就沒了。如果家長想讓孩子的眼睛裏閃爍着好奇心,想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就要教育孩子跳脫出標準答案的思維。教育孩子拒絕人云亦云,做一個有質疑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個性的批判者。

標準答案是毀滅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元兇

2011年上映了一部微電影,名字爲《2+2=5》。這部電影諷刺極權主義者的謊言,把這個主旨縮小放在了現代家庭教育上,讓觀衆特別是父母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我們是不是在教育中忽視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電影裏面學生穿着統一的白色襯衣,用標準姿勢坐着,認真的收聽一個權威的男老師開始講課。和這位男老師只會讓孩子們跟着他一遍又一遍的念着"2+2=5",沒有實際的知識,更沒有情感。有個男孩大聲說道:"2+2=4,老師是錯的"。老師勃然大怒,氣憤的說:"你竟敢質疑我?我所說的一切就是標準答案,你不需要思考"

然而,在另一部電影《銀河補習班》中,小男孩馬飛的爸爸馬浩文,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你的腦子一定要一直想"。這實際上就是在鼓勵孩子多思考,不要讓思維停頓下來。馬浩文教育兒子:人生真正的難題不是ABCD四個選項,並沒有一種標準答案。相反,會有EFGHIJK各種各樣的岔路,我們能夠開出無數的腦洞。

在對兒子的教育中,他一直貫徹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則。無論兒子是被老師批評成績不好,還是感到自卑無助,作爲父親的馬浩文會第一時間安慰孩子,引導孩子思考每一件事的性質——我們能夠怎麼做?什麼方法是最好的?以後應該如何改進?無數臺詞和場景,都在告訴觀衆,擁有思考的能力,才能面對人生中各種的困難和問題。

兩個教育者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很顯然,讓孩子擁有質疑批判的精神更加具有教育意義。標準答案是毀滅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元兇。思維一旦進入死角,個體的智力就會下降至常人之下。對孩子來說亦是如此,如果孩子從小就被標準教育灌輸,那麼他的思維就會進入死角,變成定式,很可能會一直鑽牛角尖出不來。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不讓孩子尋找標準答案,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應試教育總是告訴孩子一個標準答案就結束了,這很容易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那麼他們長大後,如何能成爲創新型人才呢?一些科目,例如數學物理會有科學的標準答案,但是詩歌思想音樂等等卻沒有一個固定的框架。如果孩子不能夠跳脫出思維定式,那麼他就難以從個性和創造力中獲得滋養。

很多家長一邊嚷嚷着要獨立思考,一邊卻折斷了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根基。他們總是希望孩子服從聽話,哪怕是用錯誤的觀點教育孩子,他們也覺得並無不可。可是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呢?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喪失。

很多人常常感嘆:中國孩子越來越沒有創造力,可是反觀整個社會,孩子創造力和好奇心的缺乏,不正是社會大背景下的一個負面結果嗎?心理學著作《思考的藝術》曾經這樣解釋"思考":思考是探尋答案,是獲得意義。此處說的答案並不是標準答案,因爲千篇一律,刻板僵化的,標準答案並不能給孩子帶來成長上的意義。思考是爲了追求真理,而孩子連獨立思考、自由想象的權利都沒有,那麼整個社會的教育無法給孩子帶來思考的能力。

不讓孩子尋找標準答案,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王小波的文章《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談到,特立獨行並不是一件壞事。從現實生活看來,孩子能夠特立獨行,擁有個性和自我創造力,纔是一個家長值得驕傲高興的事。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必須要使孩子成長爲一個獨立存在的人,而獨立思考就是一切獨立能力的根基。

但還是獨立思考,比給出答案更重要。現在處於一個信息爆炸時代,對每一個人的思考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唯有思考能力強,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才能在新時代上立足。英國劍橋大學迪博諾教授說過:"一個人很聰明或智商很高,只說明他很有創造的潛力,但不代表他很會思考。"由此看來,思考能力並不直接與智商掛鉤,所以家長千萬別用成績和學業表現來判斷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高低。孩子擁有一個獨立的人格比什麼都重要,孩子不一定要最乖,最懂事,但是一定要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1.培養孩子分析問題的能力

孩子長大後,腦海裏總有很多問題,常常纏着家長問"爲什麼?"這時候家長不要因爲麻煩而給孩子一個標準的正確答案,反而應該引導孩子給出自己的回答。由他的興趣出發,幫助孩子學會分析問題,從而培養他的分析能力。

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提問,給孩子創造一個思維的情景。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動物園科技館的時候,多問問孩子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和孩子一起閱讀,家長也能從很多角度上提出一些問題,和孩子互相探討,共同商量。只有在沒有壓力的思考環境中長大,孩子才能擁有開放的思維。

2.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學會學習的基礎,更是他們求知慾的反應。家長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能夠促進智慧火花的迸發。並且,家長還可以用好奇心關聯上學習興趣,推動孩子自由探索,獨立思考。

聽取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用有條理的方式給予孩子回答。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還對想象力思維能力有很大幫助。只有好奇心不熄滅,孩子才能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3. 經常與孩子辯論

當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和質疑,家長先別急着否定孩子的想法,也別用父母的權威壓着孩子。相反,父母應該趁着這個機會好好跟孩子辯論一番,用理性科學的道理教育孩子。

辯論能夠引發孩子認真細緻的思考,從而培養起思維的敏感性和敏捷性。需要注意的是論題合理,並且要冷靜理性的對待這一切,讓孩子分清不禮貌的想法和合理的質疑之間的區別。

我是童心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