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時,一直到王陽明去世,他的心學沒有特別大影響,但是,熟讀明朝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心學”的威力,後來的很多的人都是心學的受益者,其中包括朝廷中的很多官員,最有名的就是首輔徐階,他成就了明朝的一個時代。而王陽明也在盡力的散播心學,把自己的思想與他人 共享,他從不看身世,只傳道,一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就這麼誕生了。

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他其實不叫王陽明,他叫王守仁,別號陽明。今天就來探究他知行合一背後的辛酸與苦辣。

其實王陽明的成名之路並不是很平坦,可以說用坎坷來形容。但是王陽明從來沒有放棄過。

王陽明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而且他們家有着光榮的傳統,但是怎麼說的都有,有的說給劉伯溫當過手下,有的說祖上是王羲之,怎麼說的都有,準確性無從考證。但是就是因爲這種原因,她的額父親對他的期望可以大大的啊,想着兒子能夠好好學習,長大了 能夠考個狀元殺啥的,好光宗耀祖啊。然而,我們的我先生並不是這樣的,他不喜歡在私塾裏讀書,卻喜歡武術,玩玩刀槍棍棒,還喜歡讀兵書。然後他的父親,就帶他去了一次邊關,就是這次邊關之旅,王先生的思想受到了衝擊,基於從小時候他的思維就不尋常,他就突發奇想,向皇上上書,但是隻是迎來了父親的一個大耳光。這一下子把王先生打醒了,主動跟父親承認錯誤:我不去打仗了,我要做聖賢。這句話差點沒把父親氣死,但是這句話他卻用了一輩子去實現。從此王先生走上了聖賢之路。


思來想去,王先生開始了求道的艱辛歷程,他找和尚交心,找導師聊天,就像找到屬於自己的道,過程就是比較深奧了。最終他踏上了格物的道路。但是王先生的仕途就不是很順利了,主要是他心都不在這裏,當官完全是被父親逼的。然後就惹到了當時的大太監劉瑾,就被髮配到貴州的一個驛站,很偏遠,很艱苦的驛站,但是這裏確實王守仁到達人生巔峯的地方,他在這裏自力更生,一心格物,嚴重的時候,自己都吐血了,是個狠人。然後就在一天晚上,他明白了,他創立了“心學”,載入史冊。這個過程很難,你想想一個把自己弄吐血的人,是有多狠。這就是王先生的哲學之路。


順便提一下,後來王先生憑藉自己的能力,左右周旋,平定了寧王的叛亂,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同時也是文官中位數不多的幾個有軍功的人。後來他就慢慢的把自己的知行合一的“心學”散播出去。他有個學生叫王艮,是王陽明最優秀的學生,並且創立了第一個思想學派——泰州學派。而王陽明也在盡力的散播心學,把自己的思想與他人 共享,他從不看身世,只傳道,一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就這麼誕生了。

在當時,一直到王陽明去世,他的心學沒有特別大影響,但是,熟讀明朝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心學”的威力,後來的很多的人都是心學的受益者,其中包括朝廷中的很多官員,最有名的就是首輔徐階,他成就了明朝的一個時代。最後送給大家一首詩。這首詩是王陽明的心學四訣,與大家共勉: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爲善去惡是格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