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梓萌愛談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漢高祖能反敗爲勝戰勝霸王 他可謂功不可沒 一張利嘴勝似千軍萬馬
在我國曆史上,很多時候能臣謀士的一張嘴卻比千萬雄兵還厲害,那些再厲害的名將士兵,到了他們那裏,都成爲了手裏的棋子。這次咱們要說的這個人,也是個非常善於辯論的人士,可以說最後漢高祖能夠戰勝楚霸王此人功不可沒。
咱們還是要從高祖在彭城喫了敗仗開始說起,這次慘敗的高祖,損失極大,那些原本已經被漢軍招降的諸侯紛紛投向霸王一邊,諸侯們能投靠,但是高祖卻不行,此時的他面臨着一場重大的危機。
高祖不禁對屬下感慨說自己身邊沒有一個能分憂的人,這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說不同意高祖的說法,高祖言道只要有人能到淮南勸說英布投降自己,只要他願意反楚,自己就 一定能扭轉全局。這個人就說自己願意去走這一趟,相信能夠說服英布。那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隨何。
接到這樣任務,雖然可能因此一戰成名,但是也面臨着極大的風險,又哪裏會容易地完成任務啊。霸王的勢頭正盛,如何能勸說英布背棄霸王而投靠現在敗得一直在逃跑的漢軍呢?這可是個非常艱難的任務了。果然,隨何到了淮南之後,別說勸降了,根本連英布的面都見不到。英布也不蠢,自然也明白他是做什麼來的,所以只是把他放到驛站,找個人作陪,自己就乾脆不露面。英布對於戰局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所以他是一點都不急,就耗着,而隨何急啊,自己可是來搬救兵的,如果就這麼拖着,那是會出大事的啊。於是隨何就跟天天陪着自己的人說:“王爺不想見我,不過不想跟着一起反抗霸王而已,但是爲什麼不見我一面,聽聽我怎麼說,如果我說得對就聽,說得不對,就乾脆殺了我送給霸王,不是更好嗎?”
消息傳到英布的耳朵裏,他考慮了一下,就召見了隨何,其實此時的他並不是被隨何所打動,只是看在高祖的面子上,不想撕破臉而已。他本來就打定注意楚漢雙方都不得罪,所以霸王叫他出兵的時候,他也只是象徵性地派了四千人做做樣子。現在高祖的使者他也不想得罪,本來他覺得見見這個隨何,只不過就是喫個飯,喝喝酒而已,但是對隨何來說,能夠見到面,就是一個好的開始了,於是各懷心思的兩人終於見了面。
兩人見面之後,隨何首先問英布爲什麼願意親近楚而遠離漢?英布非常乾脆地說因爲自己就是霸王封的,所以自然也就是楚國的臣了。隨何聽了一笑直接指出他的問題,英布對楚可不是那麼忠心的,當初霸王討伐齊國的時候,他衝鋒在前,勇猛過人,而英布卻僅僅派出四千人,而且漢軍進攻的時候,英布雖擁有數萬精兵卻按兵不動,這些難道是身爲臣子應該做的嗎?
隨何幾句話下來,英布啞口無言,接着隨何又開始了他的長篇演說,其實中心思想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霸王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強大,另一個就是漢軍一定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隨何的口才還是非常好的,很具有煽動性,他指出了霸王的缺點和不足,也說明了高祖的優勢,一番慷慨激昂的說辭讓英布熱血沸騰了,但是英布畢竟還是很有打算的,他悄悄地跟隨何說自己願意投靠高祖,但是這件事卻不能泄露出去,隨何也同意了。
其實在英布看來,他和隨何的這次會談其實就是白浪費工夫,自己對隨何也只是口頭上的承諾,自己也並不喫虧,如果高祖勝了,自己就是開國的功臣,如果霸王贏了,反正也沒人知道,只要自己死不認賬,霸王也不會拿他怎樣。至於發兵一事,就更是沒想過了,反正你把高祖說得那麼厲害,怎麼可能還用我去救呢?
其實除了漢軍,霸王也派使臣到英布這裏來催促他儘快出兵的,英布還是同樣的策略,答應下來之後卻拒不出兵,但是對待霸王的使者他明顯就是陪着小心呢,隨何發現了這一點,就此展開了行動。
一次英布在宴清霸王的使者時,酒席宴間,使者再次提出讓英布儘快出兵,誰知道隨何卻混了進來,聽到他們說到此事的時候,隨何直接坐到了使者的上位,高聲說英布已經投降了漢軍,不可能再爲楚國出兵的。就這一句話,就把英布的算盤砸得稀碎,而使者聽了之後,也是沒怎麼過腦子,直接就起身走人,回去彙報工作了。至此英布已經再沒有了退路,如果等使者真的出發回到霸王那裏,自己就真的危險了,於是英布就下定決心殺掉了使者和漢軍一起對抗霸王,隨何也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