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中国是诗的国度,名篇佳作灿若星辰。

这中间有部分诗词通篇经典,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也有部分诗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例如: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唐温如“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压”字;

张先“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

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今天我们来说说杜牧的《清明》,杜牧这首诗在中国的知名程度可以说就和清明节这个节日本身一样,千百年来,说“清明”而想到杜牧,说杜牧而想到“清明”,两者已经融为一体,就像端午节和屈原一样。

只是不知你可曾想过:春雨淅淅沥沥、纷纷洒洒,如此柔美却为何让人断魂?路人要歇脚避雨为何不问旅舍何处有,而是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也没有一个典故。通篇都像大白话。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千古绝唱。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同为晚唐诗坛最耀眼的双子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下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中国有谚语——清明难得晴。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里也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夏天的雨一来就是倾盆大雨、瓢泼大雨,春雨则不同,淅淅沥沥、纷纷洒洒的,充满柔情蜜意。

可这柔美的小雨为何就让路上的行人断魂了呢?

这就是此诗的妙处之一,我们要理解诗人和路上的行人为何断魂,就需要知道,在古代,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很浓郁的节日。当日,人们或游玩踏青,或上坟扫墓。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绝不是一个人漂泊在外,羁旅他乡。人们都赶着在清明前回家。就像陆游写的那样: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然而此刻诗人和路上的行人正是一个人在孤身赶路,又碰到淅淅沥沥、纷纷洒洒的春雨,此景此情,触景伤怀,叫人怎不断魂?

其二,这里断魂的人不是像欧阳修那样出来踏青游玩的游客,若是普通游客碰到了春雨,顶多是不能尽兴游玩或扫兴而归而已。

但这里是路上的行人,他们是在赶路的,他们可能是羁旅在外的游子,或是出门营生的人,也可能是正要赶着回家的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们不是游客,他们有他们要去的目的地。这纷纷洒洒的春雨不仅激起他们内心的乡愁,甚至可能延误他们的归期。

同时再回到上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这纷纷乱乱的岂止春雨,还有路上行人的心绪,欲断魂。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这首诗的妙处还远不止此,真正历来为人称道的是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联系前后诗句,可知,这里路上的行人和诗人,赶路途中遇到淅淅沥沥的春雨,他们很可能需要找个地方歇脚避雨。

那为什么不是借问旅舍何处有,而是借问酒家何处有?

一来,春雨细细密密,并不大,如果路人继续赶路也是可以的。苏轼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春,三月七日去沙湖相田,途中遇雨,雨具先去。我们的苏东坡就是冒雨前行的。所以“避雨”并不是路上行人的主要需求。

那么什么才是此刻路人最需要的,那便是“酒”。不是说,此情此景,我想饮上一杯。不是这样的,此刻他们需要的是“借酒消愁”。

因为前面已经说了,春雨纷纷洒洒,扰乱了路上行人的心绪,勾起了他们心底的羁旅之愁。相较于避雨和歇脚,他们此刻最需要的是排解内心的忧愁,而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故《千家诗》评: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问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若是借问驿站/旅舍何处有,则侧重点落在了路上的行人要赶着避雨和歇脚的上面,落在了他们身体的疲惫上而不是心底的愁绪。你可能会说,驿站和旅舍也有酒啊。诚然如此,但是谁会为了吃酒而去住宿呢。况且借问旅舍何处有,诗情画意顿无,给人一个疲于奔波的路人形象。

同时,此处用借问酒家何处有,还有一个妙处就是:诗人和路上的行人在饮酒后是住下了还是继续赶路,诗人没有说。但是读者可以想象,路上的行人正是因为春雨纷纷洒洒,勾起了内心的愁。所以很可能他们寻到一处酒家痛饮一番后又继续赶路了,也可能突然被杏花春雨的美景所打动,甚至可能……

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岂一“妙”字可言。

另外,此句中“杏花村”的地点是一个跨越千年的公案,就像“桃花源”的地址一样。

在十二看来,这里的“杏花村”并非实质,而是指杏花深处的村庄。若把诗中的“杏花村”当作一个真实的地名,反而狭隘了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春雨邂逅杏花,一直以来都满是诗情画意:“沾衣欲湿杏花雨”、“杏花春雨江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远远一片杏花深处藏着一家小小的酒肆,正在等候接待雨中赶路的行人。纷纷愁绪之中又多了丝丝慰藉和希望。

如此理解,这首诗便不止意境绝美,连画面都美得令人窒息。

每个人在现实的苟且背后,心中都保留着自己的“诗与远方”。这一刻,这不远处的“杏花村”又如何不是诗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呢。

有人说,杜牧就算一生只写这一首《清明》,同样足以名垂千古。

我想这是毫无夸大和阿谀的。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图片/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