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導語:

前兩天在某音看到許多關於《人間失格》這本書的經典語錄,我以爲是自己看的不夠認真,於是又去刷了一遍。

記得3年前第一次拿起這本書的時候,翻開、放下、再翻開,明明1天就能看完的內容,硬是拖了五六天。

害怕翻開後看到那些讓胸悶氣短的描述,又想從書裏找到我這些年一直堅持的樂觀。

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去細想,把自己逼近牛角尖,真就回不了頭了。

這幾天除了某音上的安利,身邊也有些朋友向我推薦人間失格:失去做人的資格。

其實吧,真不建議心態保持正常的人看這本書,因爲它很可能會動搖我們的世界觀

 而我總覺得失去做人的資格”,這句話應該改成“不適應在人間生存的規則。”

在觀看這本書之前,我們要明白:喪和哀永遠不是這個世界的主題。

02有在逆境中的逐光人,就一定有在順境中融入黑暗的人。

佛經中說“所見即所想”,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那看到的東西也就是什麼樣子。

人間失格里有這樣一段描述:

從孩提時代起,我就一直在討好周圍的人,這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

   我一直對人類畏葸不已,並因這種畏葸而戰慄,對作爲人類一員的自我的言行也沒有自信,因此只好將獨自一人的懊惱深藏在胸中的小盒子裏,將精神上的憂鬱和過敏密閉起來,僞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外表,使自己一步一步地徹底變成了一個滑稽逗笑的畸形人。

日日重複同樣的事,遵循着與昨日相同的慣例,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 ,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相互欺騙,卻又令人驚奇地不受到任何傷害,甚至於就好像沒有察覺到彼此在欺騙似的,這種不加掩飾從而顯得清冽豁達的互不信任的例子,在人類生活中比比皆是。倒是那些彼此欺騙,卻清冽而開朗地生存着,抑或是有信心清冽而開朗地生活下去的人,纔是令人費解的。

人性的懦弱,懦弱帶來的黑暗,被黑暗籠罩後放棄追逐光明的行爲纔是造就《人間失格》作者太宰治悲劇的根本原因。 

而從《人間失格》這本半自傳性質,且充滿喪和哀的書中,我們除了能看到對生活現狀的無能爲力和自甘墮落外,更能發現並總結出正確生活方式和態度。 

03“只有經歷了才知道對與錯”

“只有經歷了才知道對與錯”,其實這句話不適用於所有場合,人生路上有多許條岔路,並不是每條都需要我們涉足,從前人的過往中總結經驗和教訓纔是明智的做法。

雖然太宰治給這本書賦予了靈魂,使它被譽爲青春文學的巔峯之作,但它所刻畫出的年輕人內心的不安,以及它體現出的喪和哀並不能撐起“巔峯之作”這四個字的分量。

生活裏,我們在放縱自己的同時渴望被救贖,卻無力於控制自己,於是迷失本心,枉費這一世的意義。

而只有我們看到了、瞭解了、經歷了黑暗,然後咬牙在黑暗中逐光的時候,它才能被譽爲真正的“名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