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最值得炫耀的一個事情就是自己的孩子十分懂事聽話,因爲很多家長每一天的日常工作已經讓他們忙得不可開交,如果家裏再有一個熊孩子搗亂,就會讓他們忙得焦頭爛額。所以說很多家長都希望培養出一個乖孩子,聰明懂事又聽話,但是久而久之,家長會發現乖孩子往往隱藏着很多心理問題,對於孩子日後的成長來說是一種阻礙。現在很多家長培養孩子的模式都儘可能的避開乖孩子的教育方法,而是更加註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過去,順從兒童模式選擇的主要訓練方法是通過父母的約束來約束兒童的行爲。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兒童的錯誤行爲,但從長遠來看,也會扼殺兒童的天性,束縛兒童的想象力。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會善意地欺騙或恐嚇孩子,使他們害怕奇怪的事情,以便他們能服從他們。但當孩子們5、6歲的時候,他們就必須與外界接觸。然而,他們發現孩子們對外界的新事物有一種抗拒感,這一切都是由於內心的恐懼。家長的無心流失,是爲了讓孩子不因好奇而犯錯,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早教已經將孩子與社會分離。

長時間的思想束縛之下,到孩子78歲的時候他們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時,便會很清醒的知道自己做什麼才能夠讓父母覺得安心與開心,所以此時的孩子會有一種明顯的表現慾望,他們會刻意的做一些事情來討好父母或其他人,就像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所描述的那樣,雖然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並不是出於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是爲了讓一切都變的和諧順利,就會努力的按照父母所期望的方向行事,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被完全的磨滅。

與此同時,這種孩子和其他頑皮的孩子相比較起來去,很乖很聽話,但是他們的創造力以及想象力都是十分低的。因爲在他們的思維方式裏就是按照指令做事,這樣纔會得到獎勵,他們不敢,甚至是害怕做一些新奇的事情引起家長的不滿。

在一項關於兒童心理研究的數據結果顯示中表明,那些在小時候表現得十分頑皮且具有叛逆性格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成就個人事業的幾率,要遠遠高於那些按部就班生活與學習的孩子。其實這種結果的初始誘導原因與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聰明的家長知道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行爲,並且給孩子犯錯的空間,讓他們儘可能的釋放自己的天性與能力。因爲在小的時候就不斷的獲得認可,所以說這類孩子會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相信自己擁有可以獨立完成一些事情的能力。

但是對於那些被管得很嚴格的孩子來說,他們不想讓父母生氣,所以只能是乖乖的學習,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的成爲只會學習的機器,整天只是依靠日常慣性來維持自己的學習生活,刻意的壓制自己的興趣,在與人相接觸的時候,他們會迴避競爭,因爲害怕得罪人的心理,讓他們表面上看得十分淡然。但這和初期父母想要的乖孩子模式是完全背離的,因爲這已經影響了孩子日後的正常發展。

所以對於現如今年輕的家長來說,一定要開闊自身的視野,明白乖孩子的教育方法已經脫離了發展大勢,要想讓孩子的情商更高,日後發展更好,就一定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雖然家長眼中所認爲的平穩且通暢的路,對於孩子來說可以讓他們少喫很多苦頭,但是這卻犧牲了孩子的創新思維以及奮發向上的能力。其實真正的乖小孩是那些知道是非之後,不讓自己的行爲出現差錯,而並不是對於父母言聽計從。

培養孩子是一件大事,從懵懂無知到明辨是非,在這其中父母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父母都要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培養乖小孩。而是要在尊重孩子個體差異的同時,儘可能讓孩子去體會不一樣的人生樂趣,哪怕是在童年時代,也要試着讓孩子去經歷一些挫折與磨難,只有這樣纔會讓他們更好的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從而在日後的發展中加倍的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