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京笏

讓恐高的孩子站在玻璃棧道上,拍攝他們害怕露怯的窘態;用言語刺激孩子,分享他們情緒崩潰哇哇大哭的瞬間……近日,一些“萌娃搞笑視頻”在部分短視頻平臺登上熱搜。雖然這類視頻容易吸引眼球,但採用消遣孩子的方式來賺取流量並不可取。如不少網友所言,這種做法“一點也不尊重孩子”。

分享親子生活,博觀衆一笑,本沒有什麼不妥。不過爲了獲得關注、獲取流量,有意挑動情緒、逗哭孩子,難免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孩子正處於人格形成期,心靈相對脆弱,因爲短視頻拍攝產生痛苦記憶,不僅有可能發展爲童年陰影,形成精神創傷,而且會影響到他們對自我的準確認知。而從短視頻行業發展來看,惡搞兒童視頻的傳播,讓不少觀衆引起不適,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短視頻生態。其造成的負面效應,將給廣大用戶尤其是青少年用戶帶來消極影響。

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確保他們的個人隱私、身心健康不受侵犯,需要凝聚社會合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了未成年人父母的監護職責,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了父母承擔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要強化對監護權的監督干預,依法糾偏“教而無方、教而不當”。對於不正確實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根據情況予以訓誡,可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與此同時,也要繼續推動和完善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提高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依法帶娃意識,形成更多有地方特色、有羣體適應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模式。家庭教育責任落實了,有助於未成年人養成良好思想、品行和習慣。

 

據統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超過9.6億人。堅守法律、道德底線,積極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應當是內容生產者和平臺方的共同職責。短視頻平臺上,有視頻忠實記錄孩子成長點滴,傳遞着家庭幸福的美好與溫暖;有視頻分享、探討育兒經驗,幫助不少父母避免進入帶娃誤區;還有視頻展現自家“小能人”的愛好、特長,給同輩人以激勵和啓發。這些具有正向社會價值的短視頻,理應成爲短視頻平臺的主流,理應被更多用戶看到。從這個意義上講,與其通過惡搞孩子來博取流量,不如儘快調整創作思路,圍繞培養“健康的心”、塑造“大寫的人”,着力提高視頻品質。內容生產者樹立向上向善的創作觀,短視頻平臺通過技術手段加強監管與引導,確保以積極健康內容賦能短視頻生態,相關視頻創作才能實現高質量創新性發展。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依法帶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對一切損害少年兒童權益、破壞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行爲,都要堅決防止和依法打擊。把好短視頻創作的導向關、內容關、質量關、傳播關,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良好機制,爲未成年人築起全鏈條、全方位的網絡保護屏障,定能不斷提升未成年人保護的層次和水平,以更加文明、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