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家長將孩子悉心照顧的寵物螃蟹煮了,遞給孩子一隻螃蟹腿,嘴裏說着“喫不喫,不喫我喫了”,孩子一邊撕心裂肺地哭,一邊接過螃蟹腿,放進嘴裏說“香”。這個畫面出自近日流行於某短視頻平臺的一條視頻。類似的“萌娃搞笑視頻”還有不少,只是下鍋的寵物換成了兔子、雞、鴨、魚等。爲了獲取流量,一些家長拍下孩子情緒崩潰哇哇大哭的瞬間,甚至故意用言語惹怒孩子或殺了喫掉孩子小心呵護的寵物。(1月3日《法治日報》)

視頻內,是“抓狂”的孩子,視頻外,則是“抓狂”的家長。一些家長刻意抓拍或製造“條件”,拍攝孩子情緒失控後的“窘態視頻”“出糗視頻”“生氣視頻”等“虐心視頻”,消遣孩子,拿孩子取樂,或者把孩子當成吸引流量的營銷噱頭,暴露出家長法治觀念、教育理念的匱乏、錯位。家長看似是在消遣孩子,實則消遣的是家庭教育責任,是一種自黑、自虐。

家長拍攝孩子的“虐心視頻”無論是出於純搞笑目的,還是帶有營銷的功利色彩,都會對孩子形成誤導並造成傷害,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未成年人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兒童需要健康、理性、安全的成長環境,需要負責、成熟、文明、靠譜的教育保障。如果家長把惡搞孩子當樂事或商事,經常刺激孩子、折騰孩子或控制孩子,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心靈創傷,給孩子的成長之路投下陰影。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也容易出現性格缺陷或障礙。

即便孩子對家長的拍攝操作知情、同意,或者在家長髮布視頻後被動地同意、分享,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扭曲的價值觀,心理容易變得功利、浮躁,還可能會產生認知困惑。實際上,家長拍攝發佈孩子的“虐心視頻”,涉嫌侵犯孩子的隱私權,並涉嫌對孩子的人格尊嚴構成傷害。

家長拍攝孩子的“虐心視頻”,違背了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也背離了法定的家庭教育責任和未成年人保護責任。我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家庭教育應當尊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導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爲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情感需求,不得虐待未成年人或者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不得有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財產權益或者不依法履行未成年人保護義務的行爲。依據這些法律標準和要求進行評判,家長拍攝發佈孩子的“虐心視頻”,無疑是逾越法律要求的操作行爲,是不達標、不稱職的教育監護行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教育課堂,家長既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孩子的第一保護人。家長應該樹立、強化家庭教育主體責任意識,端正教育價值觀,摒棄不良的行爲和習慣,給孩子做好表率,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司法、教育等部門以及學校應該面向家長加強普法宣傳,積極開展家庭教育培訓,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幫助家長認清拍攝孩子“虐心視頻”等不良行爲的危害,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相關部門也可依法對一些行事荒唐、教育失範的家長進行訓誡或批評教育,併發布一些典型案例,警示社會。短視頻平臺應針對涉及未成年人內容的視頻建立分級發佈機制,針對各個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建立視頻信息發佈“正面清單”“負面清單”,加強視頻信息審覈。一旦發現可能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對未成年人成長不利的視頻信息,及時採取屏蔽、下架、限流等措施。

漫畫/王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