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汉名将,除了卫青、霍去病等“猛人”,“飞将军”李广的人气也是十分火爆;然而纵观李广的一生,可谓是充满悲剧色彩,他一生与匈奴作战,却至死都未博得一个侯爵头衔,给世人留下“李广难封”的慨叹;司马迁对李广更是声泪俱下,使其人格魅力永垂史册;那么备受世人推崇、同情的李广,为何一生连个侯爵都封不到?只是因为时运不济吗?听编者为您仔细分析。


无论是在《史记》,还是其他文学作品中,对李广的评价都是十分优秀且悲剧,然而这都是由于同样怀才不遇的文人,借着李广宣泄自己的个人情感,李广的悲剧命运则是早已注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代变幻。

李广所处的时代,乃是西汉王朝军事策略转型的重要时期;汉武帝对匈奴开始由守转攻,举全国之力发展骑兵,骑兵的特点就是急疾捷先,它们能执行迂回包抄、长途奔袭、分割围剿等作战任务;汉武帝运用骑兵的高机动性,对匈奴实施歼灭性打击,五次大规模对匈奴作战,都是以骑兵为主力;以此战略的转变下,在匈奴消极防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李广,显然不适合承担汉军反击匈奴的任务,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卫青、霍去病等新人后来居上,自己则被逐渐边缘化,直至被新时代“淘汰”。


第二,水平有限。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李广有勇有谋敢于“啃硬骨头”,还有着“百步穿杨”的好箭法;然而这种剽悍,且缺乏有效战略指挥的作战方式,只能证明李广是个莽夫将军,而非大将之材;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反击匈奴,按理说这本该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但李广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或损兵折将大败而逃,完全没有表现出“飞将军”应有的雄姿;一位将军是否优秀,要用战绩来说话,李广五次机会都未能把握住,显然并不能简单以时运不济四个字来概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军事水平实在有限。


第三,性格问题。

在《史记》中关于李广,记载有一个故事,说李广被贬为庶人之后,曾到蓝田南山狩猎,带着随从喝得醉醺醺经过霸陵亭,守官呵斥李广不该违禁夜行,在被其随从告知此乃李将军之时,守官也并未“买账”,将李广扣在当地整整一夜;按理说这守官并无过错,只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而李广却对守官怀恨在心,待其出任太守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霸陵亭尉报复泄愤;如此狭窄的气量,证明其并不具备成大事的基本素质。


第四,军纪涣散。

李广管理部下,以爱兵如子宽厚和缓著称;然而正是这种管理方式,慢慢的养成其军队过于涣散、毫无纪律的习惯,甚至在紧急时刻都很难召集兵力去迎敌,李广奉行“人人自便”的原则,连必要的警卫岗都不设立;无法做到令行禁止的松散管理方式,害得程不识日日担忧;为人宽厚固然是种美德,但是管理军队却不可怠慢,应当持有基本的警惕心;若敌军趁李广一部休息之时突然偷袭,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此涣散的军纪,也难怪李广不得战功屡次溃败了。


综上所述李广的人生悲剧,有时代的背景,与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他一生奋战却未得封侯,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悲情人物;但李广又是幸运的,世人在心中对他无限期待与追慕,众多文人不惜笔墨对李广叫屈讴歌,使其永载史册流芳千古;然而纵观李广一生的事迹,再结合他一身令多少帝王,都望尘莫及的荣耀,难免会让人生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判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