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吐蕃因爲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的限制,資源方面一直非常的匱乏,攻打唐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爲了掠奪資源,當初攻打唐朝失敗之後,松贊干布求親,文成公主進藏,就爲吐蕃帶去了豐富的資源。然而相比起唐朝與吐蕃數百年的戰爭,吐蕃進攻印度的次數相對比較少,而這主要是因爲吐蕃與印度之間有着各種方面的限制。

作爲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巔峯時代,唐朝在歷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這個時期,有鑑真東渡,文成進藏,也有玄奘西遊,這是文化上的發展,太宗皇帝被外族尊稱爲“天可汗”,這是國力上的強大。可以說,在唐朝的前幾任皇帝的治理之下,唐朝國富民強。

而即便是唐朝一度處在萬國來朝的局面,但在歷史上卻有與一個國家敢與大唐一較高低,那便是吐蕃,即便是有了文成公主進藏的典故,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關係也只是有過短暫的停歇。

這些戰爭大多數時候都是由吐蕃給挑起的,而且多以失敗而告終。看到這裏,不免讓人感到奇怪,爲何吐蕃要用兩百多年時間去糾纏強大的大唐王朝,卻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的想法呢?

一、爲何要與大唐一直糾纏?

1、戰爭主要目的是爲了資源

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戰爭的爆發都是有原因的,戰爭其實只是手段,具體的目的纔是原因。而吐蕃之所以要與唐朝發動戰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爲了掠奪資源。

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的外邦例如匈奴、倭寇等等,他們往往會在某個時期侵擾中原,從而導致戰爭爆發,而發生這一切的原因都是由於這些外族想要掠奪中原王朝的資源。

而吐蕃之所以攻打唐朝,亦是如此。

作爲一個新興的政權,吐蕃在松贊干布的手中得到了統一,並且正式的建立了吐蕃王朝。然而吐蕃地處青藏高原,氣候惡劣,哪怕是在如今,青藏高原也是中國地理上環境條件相對惡劣的地域之一,所以相對於糧食等收穫就會比較少,資源自然也會少。

吐蕃的這種情況非常的類似於中原王朝的世代敵人“草原部落”。

所以在松贊干布統一吐蕃之後,爲了獲取資源,就不得不發動戰爭進行掠奪,而中原王朝一直以資源富饒而聞名,它自然就成爲了吐蕃的重要目標了。

而且一直以來,雖然中原王朝能打退吐蕃的進攻,但它對吐蕃卻毫無辦法。

這是由於吐蕃有一個天然的屏障,那就是高原

唐朝在詩中就曾寫道:“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

——總之,因爲吐蕃人世代生存在青藏高原上,比較適應這種高原反應,然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因爲科學技術知識的匱乏,他們對於高原反應還沒有好的辦法進行解決,所以唐朝只能擊退打敗吐蕃的進攻,但是卻沒有辦法滅亡了吐蕃。

也正是仗着這一點,吐蕃有膽量不停的襲擾唐朝,畢竟搏一搏單車能變摩托,而且搏輸了也不會有很多損失。這顯然是利大於弊。

2、新興政權往往通過武力炫耀來獲取認可

吐蕃在松贊干布的手中得到了徹底的統一以及發展,實力強大,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然而一個政權的建立只有得到其餘政權的承認,這樣纔有着合法的地位。

而此時的唐朝是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周邊的小國幾乎都屬於唐朝的藩屬國,而吐蕃需要的正是唐朝對於自己王朝合法性的承認,因爲只有唐朝承認了吐蕃王朝政權的合理性,吐蕃才正式被認可爲是個大國。

而在被認可(認爲強大)之後,吐蕃才能夠有機會對唐朝的其餘藩屬國動手(因爲被大唐認可的對手,實力自然也不容小覷,可以對小國們造成震懾)。

松贊干布之所以想要迎娶唐朝公主,也是出於想要唐朝皇帝認可吐蕃政權的合理性。後來被拒絕之後起兵攻打唐朝,最終卻被唐朝大敗,之後吐蕃帶着禮物前往唐朝納土稱臣,纔有了文成公主進藏的事情,而這也說明了唐朝對於吐蕃政權最後的認可。

總之,吐蕃作爲新興政權,要想要在當時衆多國家中佔據更高的地位,那麼武力炫耀就是必不可免的。只有讓其餘諸國看到了吐蕃的強大,吐蕃才能在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那麼唐朝就成爲了吐蕃的炫耀對象。與唐朝開戰,不僅能夠掠奪資源,更能夠使得唐朝知道吐蕃的軍事實力,從而獲得雙方話語權上的對等。

二、真的沒打國印度嗎?

在歷史上,吐蕃也並不是沒有攻打過武力孱弱的印度。其實不僅是打過,而且是一戰而勝,只是因爲吐蕃後來的解體以及文明的落後,使得這項歷史被記載的並不是太過於清晰。

當時攻打印度,是在攻打唐朝失敗之後。

在唐朝與吐蕃爆發了大非川之戰後,吐蕃大敗,實力受損嚴重。

《新唐書》有記載:“咸亨元年,乃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爲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總兵五萬討吐蕃,且納諾曷鉢於故廷。王師敗於大非川。”

於是爲了恢復實力,吐蕃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印度恆河流域的一些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的諸侯國,實力孱弱,於是吐蕃大軍侵襲,掠奪了印度諸國大部分的佛經佛像等。

《新唐書.西域傳》記載:“歸降的城鎮聚落五百八十餘所,未久朝乾託衛城破,中天竺就此滅亡。爲此,吐蕃曾立鐵碑於天竺,以定吐蕃南界於此。”

三、打印度的次數很少

然而相比起唐朝與吐蕃數百年的戰爭,吐蕃進攻印度的次數相對比較少,而這主要是因爲吐蕃與印度之間有着各種方面的限制。

1、地形限制

在地理條件上,吐蕃與唐朝的距離更近,與印度的距離相對則更加的遠,並且在印度與吐蕃之間有着一個天然的屏障,那便是喜馬拉雅山——因爲這個山脈的阻攔,吐蕃對印度用兵需要耗費的代價更大。因爲戰線一旦拉的太大,若是戰敗的話,很不容易撤離。

然而反觀吐蕃攻打唐朝,不僅可以順利的出兵,並且一旦戰敗可以迅速的撤退到高原之上,有着很穩固的後方。

當初吐蕃曾經打到了印度的恆河流域,但是卻沒有對其實施統治,只是掠奪了一番,就是因爲喜馬拉雅山脈的存在使得吐蕃沒有辦法對印度實施有效的統治管理制度。

所以說,從地形上來看,吐蕃更好的進攻對象也是唐朝,而不是印度。

2、資源限制

說到原因,還是得扯到資源上來。

吐蕃因爲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的限制,資源方面一直非常的匱乏,攻打唐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爲了掠奪資源,當初攻打唐朝失敗之後,松贊干布求親,文成公主進藏,就爲吐蕃帶去了豐富的資源。

《舊唐書》有記載:“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餘寶玩數百事。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

而相比起唐朝,印度則顯得更加的貧瘠,吐蕃能夠從印度手中掠奪的資源相當稀少,更多的是佛經之類的虛的東西,缺少實質性的物質資源。

3、環境的限制

中國古代因爲醫學的相對落後,作戰最忌諱的就是水土不服,因爲水土不服,士卒很容易生病,這在古代很容易造成瘟疫。

——吐蕃地處高原,氣候嚴寒;而反觀印度,則恰恰與吐蕃的相反,這種氣候的溫差就很容易造成士兵們生病。

因此,相比起來,吐蕃征討唐朝纔是正確的選擇。

總結

總的來說,吐蕃持續兩百多年攻打強大的唐朝,主要是爲了奪取資源謀求發展;其次是爲了爭取地位,畢竟要想強大都得向強者看齊,而不是一直在弱者中稱王。而對於印度也不是沒有打過,只不過打的次數不多,最爲重要的是利益不大,費力還不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