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軍後來宣傳稱,爲了搬運一門炮,就要付出50多人犧牲,本意是鼓勵這種精神,但隨着我軍軍軍事顧問到了以後,命令將炮拆卸開,搬運到以後,在組裝調試,這才改變了這種蠢笨的方式,而奠邊府戰役持續了2個月,最終是以越南軍隊勝利而結束。越南地勢複雜,尤其是奠邊府周邊更是如此,高山林立,重武器運輸不便,由於無法採用機械搬運,人力很喫力,尤其是100毫米以上的重炮,對於越南軍隊來說,更是沉重,據說爲了搬運一門重炮,越軍需要動用的人力物力就不計其數,他們用繩子拉住火炮,然後費力地往山上搬,然後打完了再搬下來。

二戰結束以後,隨着殖民主義政策在全世界解體,各個在海外擁有殖民地的國家都宣稱放棄了自己的殖民地,但也有不少的國家並不願意放棄,其中就包括法國佔領的越南,越南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19世紀的時候被法國強佔爲殖民地,隨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斷取得勝利,日本侵略者被趕走,法國殖民者又捲土重來。
他們在南方扶持保大帝繼位,越盟軍隊也開始了節節抵抗,但實際上就是,由於沒有建立正規戰場的思維,仍然是以游擊戰爲主的越盟軍隊根本不是法軍的對手,這場戰爭先後持續了有9年的時間,但是這場戰爭打到最後,卻是以雙方誰也沒有想到的方式結束的。
越南軍隊在經歷二戰以後,先後得到了不少國家的援助,包括當時的中國,雖然中國當時也正處於經濟建設的關鍵時期,但仍然無私給予了數千萬元的資金以及幾百噸的物資,越南軍隊在武器裝備上基本上都換了一茬,甚至有種鳥槍換炮的架勢,包括當時大口徑的重炮,美製100毫米口徑以上的重炮,防空方面有蘇制37毫米的高射炮。
當然作爲歷經二戰洗禮的法軍也並非是喫乾飯的,各種先進戰術的運用,仍然讓越南軍隊捉襟見肘,使得前方作戰形式呈現一邊倒的狀態,1954年法軍以傘降的方式,奪取了越南奠邊府,並在周邊設置了鐵絲網和雷區,並希望藉助優勢的火力,碾壓越南軍隊的反抗,從而奠定這場戰爭的勝利,不過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同樣越南軍隊也希望法軍能夠主動進攻,這樣才能發揮游擊戰的優勢,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是因爲他們對現代化重武器根本就不能熟練的運用,法軍認爲越南軍隊不過就只有很少量的一些武器和迫擊炮,重炮更是一個也沒有,但實際上越南軍隊有這些裝備,但是卻不會用,甚至連基本的拆卸都不會。
越南地勢複雜,尤其是奠邊府周邊更是如此,高山林立,重武器運輸不便,由於無法採用機械搬運,人力很喫力,尤其是100毫米以上的重炮,對於越南軍隊來說,更是沉重,據說爲了搬運一門重炮,越軍需要動用的人力物力就不計其數,他們用繩子拉住火炮,然後費力地往山上搬,然後打完了再搬下來。
爲了搬一門炮據說就要動用上百人,一波扛不住就換另一波,有人爲了搬運一門炮,直接拉斷了脊椎。越軍後來宣傳稱,爲了搬運一門炮,就要付出50多人犧牲,本意是鼓勵這種精神,但隨着我軍軍軍事顧問到了以後,命令將炮拆卸開,搬運到以後,在組裝調試,這才改變了這種蠢笨的方式,而奠邊府戰役持續了2個月,最終是以越南軍隊勝利而結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