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的苻堅依靠絕對的力量一舉攻克壽陽,隨後派人來降將朱序來晉營內勸降,朱序是在四年前跟前秦作戰的時候迫不得以被降的。當時的謝石就根據這些情報,派出軍隊強渡洛水,前去偷襲秦軍,這一次殲敵一萬,晉軍士氣大振。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時期,發生戰爭是不可避免地,且一旦開戰就要損耗一個國家的資源勢力。要是贏了的話還能補償些這些損失,但是要輸了的話那就不管子上損失資源勢力這麼簡單了,很有可能自己的國家也成了別人的。所以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時期,就算自己不去主動地發起進攻,那麼自己也會遭到附近一些其他國家的進攻。當我們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出兵反擊是腦子裏的第一反應,雖然這個能夠暫時的保全自己的國家不被侵犯,但是卻不知道在這長戰爭中自己有多少的勝率。萬一出兵反擊失敗了,只會加快自己國家的滅亡速度。

那在《孫子兵法》這本書當中,就有很好地解釋到。其實有些時候這個東西是算得出來的,當你算出來之後,在去決定這場戰役的是不是應該反擊,或者是說是先防守一段時間。因爲在孫子的觀念來看,只要自己保持一種不被打敗的狀態下,這場戰爭的勝利就算屬於你的,就算是不屬於你的,那麼攻擊你的那一方,一直打不敗你。時間一久,敵方損耗的比較過大的話,就會自然而然的退兵了,這樣你也解除了危險性。那麼在戰爭中如果我們想要去進攻敵方的話,應該怎麼去做呢?

這其中在兵書《孫子兵法》中也有寫到,在九地篇當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這段話的意思是,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得部隊自我策應如同“率然”蛇一樣,“率然”是常山的一種蛇,打它的頭部,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部,頭部就來救應,打它的腰部,頭尾都來救應。試問,一個軍隊可以做到想“率然”一樣,麼,答案是可以的。 只要能夠管理好軍隊,使得一支軍隊像一個人在作戰一樣,這樣子就能首尾呼應了。

在這點當中就很好地講述了,孫子想表達的思想,因爲打仗是一個集體的行爲,要想通過羣體作戰取勝,就要把那些分散的力量全部集中起來,使之成爲一股力量,這樣就可以給予敵人致命的打擊。要達成這樣的效果,就少不了平時的訓練和一套完整的軍紀了,再把兩者相結合就可以做到一支軍隊如同一人的效果了,且做到了這種效果的話在戰爭中是十分有作戰能力的。

在當時北方的前秦滅掉了前燕,隨後又滅掉了前涼,攻佔了東晉的襄陽等地,前秦主苻堅認爲一同天下的時機到了,後就在公元383年的時候,集結了九十萬人馬,水陸並進,浩浩蕩蕩征伐東晉。東晉孝武帝,司馬曜慌忙任命丞相謝安位征討大都督,率兵前去迎擊秦軍隊。

謝安臨危不懼,委任謝玄位前鋒都督、謝石代理征討大都督,以此來指揮全軍作戰。當時的苻堅依靠絕對的力量一舉攻克壽陽,隨後派人來降將朱序來晉營內勸降,朱序是在四年前跟前秦作戰的時候迫不得以被降的。但是現在回到晉營內後,不但不勸降,反而將秦軍的部署都告訴了晉軍。當時的謝石就根據這些情報,派出軍隊強渡洛水,前去偷襲秦軍,這一次殲敵一萬,晉軍士氣大振。

隨後謝石就推進到淝水東岸,跟秦軍隔水對峙,苻堅人馬衆多,但是補給十分的困難,就想着速戰速決。但晉軍就擔心秦軍的後續部隊回合之後自己的壓力也會大增。於是雙方就有了這麼一個約定;秦軍後退點,讓晉軍淝水在開始決戰。最開始秦軍是想着,先退後一步,等晉軍到了岸邊還沒穩住腳步的時候就打個措手不及。於是就下令往後撤,可不幸的是最開始的時候還是有秩序地撤退,慢慢的就開始奔的奔跑的跑了一下子全亂了。苻堅的弟弟本來想阻止秦軍後退,但是自己卻有被後退的人馬給撞到了,還死於亂軍之中。這都被謝安看在眼裏,隨後就任命謝石、謝玄立刻帶人殺入秦軍。此時的秦軍都在倉皇逃跑,苻堅也在逃跑,就這樣,苻堅的九十萬大軍被滅了,隨後沒過多久前秦就滅亡了。

在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謝安、謝石、謝玄三人就如同的一人一般,在出擊的時候麼全部出擊,就算是自己的兵力在少數,也可以做到以少勝多的局面。俗話說得好:“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難折斷”就是這麼個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