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明成祖朱棣雖然在繼承皇位這件事情上有些不光彩,但是,他後來在治理國家上,卻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朱棣在位期間,採取了許多措施改革當時的吏治機構,例如:設置內閣制度;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在西北設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在貴州設立承宣布政使司等,以此鞏固了整個國家的南北版圖。

而且,朱棣在位時期,更是中國海洋探索的巔峯時期。他多次下令讓鄭和帶領艦隊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其它國家之間的往來。此外,朱棣還有其它功績,例如:編修《永樂大典》;疏通大運河;收復安南等。因此,在朱棣統治的明朝時期,不但國家經濟極爲繁榮且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歷史上,稱這段時間爲“永樂盛世”。


那麼,開創瞭如此盛世的永樂帝,爲什麼還說他不是明君呢?

永樂五年初,解縉再一次被調離中央,到廣西任職。這時的解縉已到了不惑之年,這一次還是因爲自己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被調離了權力中心。

所以,解縉在與妻子離別之前,他寫下了一首“赴廣西”:

多情爲我謝彭郎,採石江深似渭陽。

相聚六年如夢過,不如昨夜一更長。

這首詩的字裏行間,無不充斥着解縉對於京城生活的留念,以及現實中的失意。也許,此時的解縉是幸福的,因爲,此時的他終於可以脫離京城中的百般束縛了。

雖然,離開了京城,但此時解縉的處境還不算太糟糕。因爲,這時解縉的官職是布政使右參議,職級不降反升。如果,事情要像這樣順遂發展下去,那麼,解縉心裏可能還有一絲慰籍。但事出人願,解縉當時風光無限的時候,因爲得罪的人太多,一旦離開了皇帝,他自身處境就變得非常的危險。


後來,當解縉到達廣西的時候,事情又發生了一些變化。

當時,布政司接到聖旨,將解縉的職位再次調動,到剛剛收復的安南去督運糧餉。如此大的變故,讓解縉有些摸不着頭腦,怎麼說好的事情會突然變卦了呢?原來,在解縉離開京城之後,朝中和解縉不對付的人落井下石,這便導致解縉中途被貶。

早在解縉得寵之時,朱棣曾拿着一份大臣名單讓解縉逐一點評,而書生意氣的解縉也沒有絲毫隱藏,逐一說出了自己對這些大臣的看法。可想而知,這一次解縉得罪了多少朝中官員。而且,在內閣的那段時間,解縉也是直來直去,沒少得罪人,所以,後來被落井下石也不奇怪。

在這些落井下石的人中,有一個叫李志剛的禮部郎中。在解縉被貶出京城的時候,李志剛挑準時機向朱棣上書,說:“皇帝你曾經那麼器重解縉,可解縉非但不知恩圖報,還挑撥皇室之間的骨肉親情。”李志剛的這些話可是戳到了朱棣的心窩子裏,正好當時安南剛剛收復,朱棣便索性派解縉去那裏督運糧餉。

從這件事情上來講,朱棣有些過分聽信別人的話了,而沒有了自己的判斷。解縉雖然當時參與到了皇室之間的內鬥,但對朱棣的忠心,卻從來沒有變過。

自古以來,開明的皇帝對那些所謂的告密者都嗤之以鼻,從來都是權衡利弊之後才做決定。

從這一點看,朱棣並不能算是一個明君。因此,聽信李志剛的告密,算是朱棣人生之中的一個污點,因爲,告密者歷來都遭人唾棄。而且,唐代的諫臣魏徵,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以跟上司打小報告來表現自己的忠誠,這算哪門子的忠誠。如果,一國之君欣賞這樣的人,那麼,整個國家都將人人自危,而皇帝將成爲縱奸犯科、自毀聲名之人。”

當時,唐太宗聽了魏徵的話,認爲言之有理,欣然採納,至此,遠離那些告密者,成爲了一代明君。而朱棣則恰恰相反,他執政時期,告密成風,整個朝廷的風氣很差。然而,年號永樂的朱棣,一直以來都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想要做一個開明的君主,但他在實際執政的時候,卻與之相差甚遠。當時,他殺建文帝舊臣方孝儒的時候,手段極爲殘忍,株連十族。根據史書的記載,當時一共殺了八百多人。

而且,在朝鮮的一份史料《李朝實錄》中,有這樣一份記載:“當時,朱棣懷疑兩個妃子對自己不忠,因此,想要把整個宮廷裏的女人全都殺光。”試想,這樣一個權力慾極強的皇帝,很容易就中了那些奸臣的下懷,對告密者親賴有加,從而做出一些不開明的事情。


在朱棣統治的時期,雖然造就了永樂盛世,國力昌盛經濟一片繁榮,但由於朱棣的一些所作所爲,給他的人生或多或少抹上了一些污點,使他不能稱得上是一代明君。此外,朱棣五徵蒙古、派鄭和下西洋以及遷都北京等舉措,都耗費了很大國力,加上削藩政策的不徹底性,爲其死後漢王叛亂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

【《明史·卷五·本紀第五·成祖一》、《明史·解縉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