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平之戰,若趙王任用的是廉頗,戰局不太會改變,至少損失不會太大,因爲這場戰役就是兩國之間生死之戰,趙國後勤跟不上,再加上趙孝成王疏遠以前的老臣藺相如、廉頗等等,不聽他們的建議去向其他國家求援,反而派使臣去秦國求和,結果被五國的人以爲趙國和秦國聯盟了,這就是自覺後路,後來派人再去其他五國求援都不願意幫他。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廉頗扔下二三十萬人且退出上黨,之後就是秦乘勢攻趙,在幾乎爲平原的地方野戰,其他諸侯在趙國將被秦軍消滅時合縱擊,將秦國擊退。

長平之戰,若趙王任用的是廉頗,戰局不太會改變,至少損失不會太大,因爲這場戰役就是兩國之間生死之戰,趙國後勤跟不上,再加上趙孝成王疏遠以前的老臣藺相如、廉頗等等,不聽他們的建議去向其他國家求援,反而派使臣去秦國求和,結果被五國的人以爲趙國和秦國聯盟了,這就是自覺後路,後來派人再去其他五國求援都不願意幫他。

剛開始是廉頗掛帥,剛開始的策略也是是避其鋒芒,堅壁清野中尋找戰機。這仗不好打,趙國已經把國內大部兵丁投入戰場,而秦國在西河地區十五歲以上男丁都被徵召。雙方都在盼着這場空前戰爭趕快結束,這裏秦趙的心思是一樣的。秦國使用反間計,包括扶趙括上位,我覺得絕不是因爲趙括是沒有能力的人,更可能是秦國軍事集團內部,已經熟悉趙括的打法偏進攻。

而趙括出場對結束這場戰爭及後援補給很有利。至於廉頗上場會怎樣,到了戰場上,已經不是他的意志了,邯鄲近在咫尺,宮廷遙控是強有力的。秦趙的戰爭,趙國是肯定失敗的,無非是死得人多或者死得少而已,廉頗也不想打吧。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廉頗扔下二三十萬人且退出上黨,之後就是秦乘勢攻趙,在幾乎爲平原的地方野戰,其他諸侯在趙國將被秦軍消滅時合縱擊,將秦國擊退。

首先,上黨地區不是趙國舊地,馮亭爲人反覆無常;其次,趙軍單兵作戰能力不如秦軍,無論作戰熱情還是武器裝備趙都不如秦;再次,白起作爲指揮官在樂毅死後已經無人能比,伊闕之戰全殲韓魏東周二十四萬(如果後來沒有信陵君,魏國就會與韓一樣成爲秦的小弟),韓國被徹底打殘,之後又攻打楚國,將一個不輸秦國的國家打殘,所以長平之戰哪怕沒有白起在,趙國依舊要防着白起。

還有其它諸侯國根本不希望趙國贏,但是他們卻希望趙國多給秦國以殺傷,同時趙王又沒有及時向諸國求救而是向秦國和談,使問題變得十分嚴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這種山地戰廉頗是第一次打,廉頗的戰績主要是對齊,對燕,主要作戰地點爲平原,且廉頗悍勇,善於野戰,而上黨爲山地,騎兵施展不開,趙軍的數量又是史詩級的。

所以說其實這場仗的複雜程度已經超過了廉頗的指揮能力,其實廉頗很難打贏這場仗。所以秦用反間與廉頗用兵能力關係真的沒那麼大,主要是硬攻守方損失會很大,秦只求決戰,因爲他們有白起。但又說回來,其實也不是反間計,主要是趙王不想退出這場賭局,非要去打。其他將軍沒人陪他玩了,只能選趙括這個看不清局勢還自告奮勇的沒有能力的人上,不然能選其他有經驗的將領上去,趙括還會有機會嗎?因爲其他人都反對繼續這場賭局,都不想去,趙王只能選趙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