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初,戰爭主要是作爲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宗教衝突而進行的,儘管帝國內部政治和權力平衡的爭議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他是一名帝國選民,這可能會在學院中產生新教徒的多數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一職位一直由天主教徒擔任。

大家好,我們的杯子破碎之風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三十年戰爭(1618至1648)主要在現在的德國進行,並涉及歐洲大多數國家的各個角度。這是歐洲歷史上最長,最具破壞性的衝突之一。衝突持續了30年不斷,使其成爲現代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
衝突的起源和參與者的目標是複雜的,沒有任何一個原因可以準確地描述爲戰鬥的主要原因。最初,戰爭主要是作爲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宗教衝突而進行的,儘管帝國內部政治和權力平衡的爭議發揮了重要作用。漸漸地,戰爭發展成爲涉及大多數歐洲大國的更普遍的衝突。
在這個一般階段,戰爭更像是波旁,哈布斯堡爭奪歐洲政治優勢的延續,反過來導致法國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進一步戰爭,而不是宗教的更具體的戰爭。
三十年戰爭的一個主要影響是整個地區的廣泛破壞,被覓食的軍隊剝奪。饑荒和疾病的發作大大減少了德國各州和波西米亞,低地國家和意大利的民衆,同時破壞了大部分戰鬥力。雖然每支軍隊中的團都不是嚴格的僱傭軍,因爲他們不是僱傭的槍支,而是從戰鬥到戰鬥的各個方面,但是大部分組成團的士兵可能都是。17世紀軍事融資的特殊性質使得紀律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預計軍隊將大部分自籌資金,來自於他們所在的定居點所採取的掠奪或悼念。這鼓勵了一種無法無天的形式,往往給被佔領土的居民帶來嚴重的困難。引發戰爭的一些爭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解決。三十年戰爭以奧斯納布呂克和明斯特條約結束,這是更廣泛的威斯特伐利亞和平的一部分。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由大多數獨立國家組成的支離破碎的集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地位主要是名義上的,但是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也直接統治了大部分帝國領土(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因此,奧地利領域本身就是一個主要的歐洲大國,統治着大約800萬個科目。帝國還包括幾個地區大國,如巴伐利亞州,選舉薩克森州,勃蘭登堡州的Margravate,普法爾茨選民,黑森州,特里爾大主教和紐倫堡(人口從50萬到100萬)。
大量的小型獨立公爵,自由城市,修道院,王子主教和小軍團(其權力有時延伸到不超過一個村莊)完善了帝國。除奧地利和巴伐利亞之外,這些實體中沒有一個能夠進行國家級政治,家庭相關國家之間的聯盟很常見,部分原因是由於經常在各個兒子中分裂領主的繼承權。
整個16世紀下半葉,宗教緊張局勢依然強烈。奧格斯堡的和平開始解體,因爲一些皈依的主教拒絕放棄他們的主教,並且某些哈布斯堡和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的其他天主教統治者,試圖恢復該地區天主教的力量。從科隆戰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當時這座城市的王子大主教格巴德·特魯施塞斯·馮·瓦爾德堡轉變爲加爾文主義。由於他是一名帝國選民,這可能會在學院中產生新教徒的多數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一職位一直由天主教徒擔任。
在科隆戰爭中,西班牙軍隊開除了前王子大主教的職務,取而代之的是羅馬天主教徒巴伐利亞州的恩斯特。在這次成功之後,天主教徒重新獲得了步伐,並且在巴伐利亞州,維爾茨堡州和其他州開始更加嚴格地執行了cuius regio,eius religio的原則。這迫使路德派居民在轉換或流亡之間做出選擇。路德教會還目睹了普法爾茨(1560年),拿騷(1578年),黑塞卡塞爾(1603年)和勃蘭登堡(1613年)的領主叛逃到新的加爾文主義信仰。
因此,在17世紀初,萊茵河的土地和多瑙河以南的土地主要是天主教徒,而路德教派則在北方占主導地位,加爾文主義者在其他一些地區占主導地位,如德國中西部,瑞士和荷蘭。然而,每個信條的少數民族幾乎無處不在。在一些領主和城市中,加爾文主義者,天主教徒和路德教徒的數量大致相等。
令他們西班牙統治兄弟們驚愕的是,追隨查理五世的哈布斯堡皇帝(特別是費迪南德一世和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以及魯道夫二世及其繼任者馬蒂亞斯)都滿足帝國王子選擇自己的宗教政策。這些統治者通過允許不同的基督教信仰在沒有強迫的情況下傳播來避免帝國內部的宗教戰爭,這激怒了那些尋求宗教統一的人,與此同時,瑞典和丹麥都是路德宗王國,他們尋求協助帝國的新教事業,並希望在那裏獲得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1606年德國自由城市多瑙沃特的宗教緊張局勢淪爲暴力。在那裏,路德教徒多數禁止斯瓦比亞鎮的天主教徒舉行遊行,引發了騷亂。這促使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1573至1651)代表天主教徒進行外國干預。暴力停止後,德國的加爾文主義者(仍然是少數民族)感受到了最大的威脅。他們聯合起來,於1608年在選民弗拉德里克四世(1583至1610)的領導下組建了福音聯盟,他的兒子弗雷德裏克五世與英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伊麗莎白斯圖爾特結婚。在馬克西米利安公爵的領導下,聯盟的成立促使天主教徒在1609年聯合起來組建天主教聯盟。
費迪南德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波希米亞國王。他敦促特倫特委員會批准,兩種類型的德國和波希米亞天主教徒的聖餐。隨着Jülich戰爭的繼承,1609年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JülichClevesBerg的統治者JülichClevesBerg的統治者約翰威廉死於無子女。公國有兩個競爭對手。第一個是普魯士的公爵夫人安娜,公爵約翰威廉的大姐,克利夫斯的瑪麗埃莉奧諾的女兒。安娜與勃蘭登堡選民約翰西吉蒙德結婚。第二個是沃爾夫岡威廉,諾伊堡的帕拉蒂尼伯爵,他是公爵約翰威廉的第二個大姐,克利夫斯的安娜的兒子。
荷蘭起義的背景對於理解導致三十年戰爭的事件也是必要的。衆所周知,“十二年的停戰”將於1621年到期,在整個歐洲,人們認識到當時西班牙將試圖重新徵服荷蘭共和國。那時,西班牙軍隊的熱那亞指揮官Balbases,第一侯爵Ambrogio Spinola將能夠通過友好的領土到達荷蘭共和國,阻擋他的唯一敵對國家是普法爾茨的選民。
斯皮諾拉的首選路線將帶他穿過熱那亞共和國,米蘭公國,穿過Val Telline,繞過康斯坦茨湖北岸的敵對瑞士,然後穿過斯特拉斯堡大主教阿爾薩斯,然後通過普法爾茨選民,最後通過特里爾大主教,尤利希和伯格以及荷蘭共和國。因此,普法爾茨在歐洲事務中具有戰略重要性,與其規模無關。這就解釋了爲什麼英國的新教徒詹姆斯一世在,1612年安排他的女兒伊麗莎白·斯圖爾特與弗雷德裏克五世,選民帕拉蒂尼結婚,儘管公主只會嫁給另一位皇室成員。
到了1617年,很明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波希米亞國王馬蒂亞斯,將在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死去,他的土地將交給他最近的男性親戚,他的表弟奧地利的大公弗迪丹德二世,繼承人和波希米亞王儲。根據Oate條約,西班牙的菲利普三世同意這一繼承。
費迪南德曾經受過耶穌會士的教育,是一位堅定的天主教徒,希望在他的土地上實行宗教統一。這使他在新教(主要是胡斯派)波希米亞中非常不受歡迎。儘管人們的情緒高漲,但貴族拒絕接受1617年選出波希米亞王儲的費迪南德的侮辱,引發了1618年的三十年戰爭,當時他的代表被拋出窗外,進入一堆馬糞。
所謂的布拉格叛逃引發了波希米亞的公開叛亂,波希米亞擁有強大的外國盟友,費迪南德對這種侮辱感非常不滿,但他在自己土地上的不寬容政策使他處於弱勢地位。哈布斯堡事業在未來幾年似乎會遭受不可恢復的逆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