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羣雄並起,爲了爭奪更多的地盤屬地,各方諸侯相互征討,致使天下大亂。而在東漢末年的這些諸多勢力中,卻只有三方勝出,即我們熟悉的魏、蜀、吳三國!

其中蜀漢政權的建立者劉備,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一直被冠以“漢室宗親”的稱號,且不說這一稱號是否準確,可以確定的是,劉備確實依靠這一稱號聚攬了不少人才,比如什麼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諸葛亮、龐統、李嚴等文臣。當然了,除了名頭之外,更多的還是劉備能夠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賢!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知人善任”的劉備,卻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在劉備的一生中就有三大敗筆,其中錯信一個小人,忽略一個草包,高估一個兄弟!那麼,這些人究竟指的是誰呢?

說起錯信的這個“小人”,你應該能猜出來是誰了,他就是呂布。
我們知道,在陶謙讓出徐州城給劉備之後,劉備千方百計想拒絕,因爲對於他而言,雖然此時自己亟需城池立足,但一直以來都信奉“仁義”的他,在沒有天子詔的情況下,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看到這裏也許你就會問了:“這劉備爲啥要搞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兵不血刃就拿下一座城池不好嗎?”

實際上,劉備當然知道這個道理,在亂世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城池屬地,但劉備此舉並非是務虛不務實,而是有更大的格局和眼光。
要知道,劉備向來奉行仁義正道,這是他立足的根本,也是他展覽人才的手段。如果此時他在沒有天子詔的情況下就收下陶謙讓出來的徐州城,雖然是坐擁了一座城池,但這也就損害自己向來奉行的仁義了。
而這個時候就會給外界釋放出一種信息,那就是:“劉備滿嘴仁義道德,實則也是一個貪圖利益的小人”。用曹操的話來說就是:“大奸似忠,大僞似真”。劉備是有意圖謀天下之人,徐州雖好,卻不能貪圖一時之利。但面對陶謙的極力懇求,劉備才答應暫領徐州!

後來,呂布被曹操趕出兗州後便轉而投向了劉備。呂布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早年間投靠在丁原門下,後來又投到董卓門下,因此在小說中還被稱爲是“三姓家奴”。即便如此,劉備也沒有嫌棄,仍然收留了他!
當然了,這也不是劉備仁義,而是有着更多的考慮。一來呂布勇猛,還有陳宮相助,收留他則可以提升徐州的城防力量,以防曹操來攻。二來,這也可以向天下人展現劉備仁義之君的形象,可謂是一舉兩得。不過後來的事情我們也清楚了,反覆無常的呂布趁劉備征討袁術期間,攻佔了徐州城,並俘虜了劉備的妻小。
丟掉徐州城的劉備,就如同一隻“喪家之犬”,狼狽不堪,若非糜竺及時馳援,劉備恐怕早就喪命於荒野了,當然也就沒有後來的成就了。而這正是他親信小人呂布所致。

這裏的“草包”,指的便是劉表與蔡夫人之子——劉琮。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琮出場的次數並不是很多,基本上都是在曹操攻佔荊州時纔出場的。
劉表去世後,荊州兵馬錢糧充足,若全力奮戰,曹操根本奪不了荊州之地,但荊州的後主劉琮卻選擇了開城投降。而在此之前,劉備已經在荊州之地待了好幾年,雖然一直以來都是駐守在小小的新野縣城,但是在此期間,劉備一直在拓展人脈,拉攏荊州豪強士紳,欲在劉表去世之後,接手荊州。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計劃一直開展的都很順利,不過讓劉備始料未及的是,等到劉表去世後,他還沒來得及去做些什麼,劉琮就將荊州之地拱手讓人了,而他這幾年來的努力,也就付之東流了!對於這個“草包”,劉備還真的是束手無策。

劉備高估的這個兄弟,想必你應該知道是誰了,他就是關羽。在世人眼中,關羽是個義薄雲天,忠肝義膽的大英雄,自古以來還有“武聖”之尊稱。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順利拿下了荊州一部分地盤,隨後便開始進軍益州,企圖奪取漢中之地,日後好效仿當年的漢高祖。當然,這也是當年他在三顧茅廬的時候,孔明《隆中對》中所提到的戰略,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不過讓劉備始料未及的是,劉備前腳才佔領漢中,關羽後腳就丟了荊州,致使劉備政權失去了一大重要戰略要地,關羽也因此丟失了性命。
而荊州之地的失守,原因很多,其中既有關羽的傲氣,也有劉備對他能力的高估。因爲在劉備看來,自己的二弟有勇有謀,忠心不二,且能處理好複雜的外交關係,不過事違人願,關羽不僅丟失了荊州要地,還落得個兵敗身亡的下場。

看到這裏也許你會問了:“這劉備讓關羽守荊州,不應該因爲他們二人兄弟之情深厚嗎?”
其實不然,劉備可是一個梟雄,雖然早年起家得益於關張二人的幫助,但是他卻不會任人唯親,因爲他的格局很大,絕不僅僅侷限在所謂的兄弟情深上面。這一點,我們從他提拔魏延做漢中太守一事中就能看出來。
要知道,在當時的劉備眼中,能獨當一面的將領只有魏延和關羽,張飛、趙雲都排不上號。但最後關羽卻沒能給劉備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而荊州的失守,也極大影響了後來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戰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劉備麾下雖然有足夠多的文臣武將,他自己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不過在漢末的一些諸侯中,劉備似乎是混得最差的,而究其原因便是由於這“三大敗筆”的存在。
不過話說回來,有了這三大敗筆還能建立割據一方的政權勢力,並形成漢末三足鼎立之局面,換做是其他人,也未必能做到!你們覺得呢?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