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戰略可以總結爲三步:第一步,立足閩粵;第二步,奪取金陵;劃江而守;第三步,積蓄實力,收復京裴。從鄭成功與鄭芝龍的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鄭成功在隆武政權飄搖之際,依然對在閩浙贛山區據險控扼的戰略抱有很大贏待信心。


因爲閩浙贛一帶有武夷山脈和仙霞關爲天然屏障,可以抵禦清軍入閩,得時間整頓軍隊,同時依靠福建的海外貿易優勢,籌集糧銅,消耗滿清實力。滿清實力衰退後再收復南方,最後北伐滿清。與此同時,鄭成功也很清楚的看到己方存在的各種問題:軍隊數量太少且戰鬥力差,朝中官員碌碌無爲,控制地盤太小,朝廷糧銅不足。所以針對性的提出要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


這種戰略在當時是可行的,鄭芝龍和鄭成功集團的軍隊,多爲海盜水手組成,在海上水上作戰尚可,要想在陸地上同清軍作戰,獲勝的可能性很小。鄭氏集團控制福建一帶有二十多年,在閩粵一帶有很高的號召力,閩粵人口衆多,能夠爲鄭氏集團提供足夠的兵源,軍隊數量同滿清在東南一帶的相比不會處於弱勢,所以要想能同清軍在陸地交戰中不處於下風,關鍵是要整頓軍隊,提高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滿清軍隊士兵多爲北方人,入關後不但輕易打垮明朝軍隊,對李自成的農民軍也是屢屢獲勝,軍隊內部組織嚴密,士氣旺盛;滿清軍隊雖然弓馬嫺熟但不適應東南沿海的炎熱潮溼氣候,更不擅長水戰,而水戰恰恰是以海盜成軍的鄭氏集團的優勢。


當時海防簡單,海岸線漫長,清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在沿海處處設防,組建水陸兩棲部隊,利用水戰優勢對敵人進行突襲,既分散清軍軍力,削弱清廷在南方的實力,又可以爲己方軍隊提供作戰經驗和後勤物質;閩浙粵沿海一帶山多地少,人口雖多,但是要想靠土地產出獲得足夠的糧銅卻很難,因此只有大力發展海外商業貿易才能滿足軍隊裝備糧銅的需要。以上可以看出,鄭成功大戰略選擇是以最穩健的由海向陸,以海爲進退根本的兩棲攻防戰略。這種策略的核心就是利用海陸優勢最大限度的提升己方的財力物力軍力,最終扭轉不利局勢戰勝滿清的目的。這是一種穩健爲本的策略。


從永曆元年起兵到北伐之前,鄭成功先是以金廈爲根本,漳泉兩地爲據點作戰,到後來因爲清軍增援加之漳泉兩地已經破敗不堪,被迫放棄漳泉而轉戰於浙粵閩沿海,最後北伐南京也是沿海岸和長江進行。其戰略得失先是有利然後漸漸轉爲有害了。鄭成功注重穩健的戰略在起兵之初,因爲勢力弱小,兩棲攻防戰略能夠有效的幫助鄭家軍發展壯大,但是,當鄭家軍發展到一定力量時然抱着穩固戰略不放,始終在金廈閩海沿岸活動,不肯深入內陸地區。


這點看來,鄭成功的戰略眼光確實頗爲短淺,鄭成功一向注重穩固策略,一味在沿海攻守,於是採用了重在穩固的下策,甚至於連下策也沒能完全做到。鄭成功一直固守金廈根據地。第二次前往粵桂地區勤王也非自己親征,以致於不能按約定好的口期和李定國軍匯合。後來李定國就曾寫信批評鄭成功“頻年抗節,而不千里勤王,則無夙績之足道”,表達自己的不

滿。明遺臣朱舜水在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之後,也曾寫信批評鄭成功:從路無救焚之策,候風有師老之慮,藩臺信謂,虜在目中,徒使英雄頓足耳可見,鄭成功格局太小是最大問題。

參考資料

【1】江日升:《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臺灣外紀·卷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