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用文字溫暖你的夕言,點擊上方藍色按鍵關注我哦。

關於爲什麼要生孩子,我看過一個很美的答案。“爲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爲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

記得看這段話的時候,我還沒有結婚,可那時候的我,還是被這樣的意境給深深吸引。

我想着,等我有孩子了,我一定要好好愛她,陪她去看這個世界的美好與繁華,我想着,等我做母親了,我一定要當個最好的媽媽,把我能給的全給她。

可是啊,當我慢慢長大,我發現,人世間很多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母親和孩子的緣分不是隨意可得,這一生的相知相伴,也並沒有那麼簡單輕鬆。

我認識一位姐姐,她是我見過的最成功的母親,因爲她的孩子非常優秀,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性格好,懂事聽話,知書達理。

很多人都在和她請教,怎樣才能讓自己家的孩子像她的孩子一樣,學習上不費勁,生活上很聽話。

她說,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就很嚴格,要求她做事要認真,學習要專注,不管做什麼都要做到最好。

孩子在她的監督下,養成了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從小到大都很喜歡看書,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大家都說,如果能夠有這樣一個孩子,真是上輩子積德了。可是啊,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姐姐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在大學本科畢業的時候,姐姐的孩子萌生了去工作的念頭,可姐姐一家人怎麼可能同意這麼優秀的她不繼續深造。

在幾番爭執下,孩子屈服了,她複習考研,並且成功考上。

又一個三年過後,她研究生畢業,堅決不同意家裏人讓她考博的想法,要走入社會。家人們實在拗不過,就要求她必須要考個公務員,可是孩子非常不想和父母走一條路,想要去企業工作。

姐姐全家都是公務員,對於孩子這樣“叛逆”的想法非常不能理解,就這樣,她們和孩子之間爆發了非常大的矛盾。

那段時間,姐姐每天都在和孩子吵架,還頻繁跑去孩子所在的城市給她洗腦,孩子從一開始的激烈對抗,到後來的一言不發,她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着家人的專制。

就在姐姐全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她們發現自己聯繫不到孩子了,焦急恐懼之下,她們全家出動,去找尋孩子的下落。

終於,在孩子大學同學的出租房裏,她們找到了孩子,她面容憔悴,神情恍惚,不哭也不鬧,不說也不笑。

孩子的同學把他們叫出來,告訴她們,孩子近半年精神狀態非常不好,一直失眠,還有自殺傾向,這一次她來找自己,也是因爲自殺的念頭非常強烈,殘存的理智讓她跑來求救。

姐姐聽到同學的話,根本不願意相信,可看着孩子的樣子,也沒法不重視。於是,大家一起半信半疑地把她帶去心理醫生那裏。

在醫生的詢問下,姐姐才知道,從小到大,孩子其實一直都不快樂,因爲她骨子裏根本不想做個聽話的乖孩子,她渴望和同學們一起去瘋去鬧,去做那個年齡該做的一切事情。

但是,因爲害怕家人失望,她根本不敢反抗,只能努力再努力,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自己的自由,成爲她們的“驕傲”。

這些年,她學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學了自己不喜歡的樂器,上了自己不喜歡的研究生,甚至還要去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她實在是太壓抑了。

可即便如此,她還是無法讓家人滿意,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樣做,才能夠喘口氣,爲自己活一活。

就這樣,她開始害怕接到家人的電話,害怕聽到她們指責的話語,卻又無法狠下心來拒絕。她覺得自己要窒息了,夜不能寐,日日惶恐。

姐姐從來沒有想過,所有人眼中最棒的那個孩子,竟然有這樣嚴重的心理問題,她更沒有想到,自己一直以來引以爲傲的教育方式,竟然是如此失敗。

看着她和孩子,我想起了《小歡喜》中的英子和宋倩。

宋倩作爲一個單親媽媽,把自己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而英子也非常體諒和心疼媽媽,努力地扮演着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可是,在理想和自由面前,英子還是沒能抵抗住內心想要掙脫束縛的呼喊,一次次和宋倩爭執,希望可以得到理解。

但宋倩卻始終站在一個家長的角度,用“我是爲你好”來壓制英子,從來沒有考慮過她的感受。

就這樣,英子在高考前夕抑鬱、焦慮,離家出走,甚至想要跳河自盡。她哭着大喊“對不起,我做不了你心目中的好孩子”“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這一幕,讓許多人心酸和難過。

可是,這件事情的根源,始終在宋倩身上。她打着愛的名義,用“我是爲你好”逼孩子做不願意的事情,她控制着女兒的生活,女兒的喜好,女兒的一舉一動,這份沉重的愛,面目猙獰,壓得英子透不過氣來。

雖然電視劇有着誇張的成分,可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有着千千萬萬的宋倩和英子,就如同我的這位姐姐和她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愛,初衷大多沒錯,可爲什麼在付出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如此多的矛盾?我覺得,是因爲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理解做父母的初衷和含義,總是覺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就是領導與被領導。

但其實,真正能夠健康成長的孩子,一定有着開明的父母,她們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更是懂得尊重、溝通和理解。

就像是我認識的另一位姐姐,她的女兒現在在美國上研究生,也是衆人眼中學霸級的存在,可她們母女就像是朋友一般。

她說自己從來沒有強迫女兒做過任何事情,只是給她一些好的引導,告訴她做人的道理,她還說,做父母的,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同樣都是愛孩子,做法不同結果就不同。我覺得,第二位姐姐的成功,就在於她做到了這三點。

首先,尊重。武志紅說過:“愛就是看見,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

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尤其是父母,應該學會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不要一味控制他,而是學會尊重她。

第一位姐姐以及《小歡喜》中的宋倩,她們都以愛的名義控制和約束孩子,總是想要把自己認爲好的強加給孩子,卻從來不去考慮她們是否喜歡。

不管什麼年齡,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獨立的意志,每個人都有權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承認,家長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她引導幫助,但這並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剝奪孩子獨立的意志和爲自己活的權利。

我覺得這個問題上,第二位姐姐就處理得非常好,在當年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她尊重女兒的意願,沒有逼她去學自己喜歡的專業,因爲“這是她的人生,好與壞,都該她自己喜歡”。

希望更多家長可以明白這個道理,從現在開始改變,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愛她,就請尊重她。

第二,溝通。“我們就像隔着一層玻璃,看得見卻觸不及,雖然我離你幾毫米,你不會知道我有多着急,無心的坐視不理,我尷尬的沉默裏,淚水在滴,我無法傳達我自己,從何說起,要如何翻譯我愛你。”

這首《詞不達意》,很準確的詮釋了許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狀態確實,她們都愛着彼此,卻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

《小歡喜》中,在報志願的問題上,英子和宋倩母女倆爆發了激烈的爭吵,英子表示自己的理想就是去南京大學,已經說了無數遍了,但宋倩卻依然表示英子在這件事上欺騙了自己。

宋倩聲嘶力竭地質問:“你爲什麼不告訴我啊?”英子哭着對母親說:“我告訴你你會答應嗎?”宋倩表示:“我當然不能答應”。

是啊,這就是很多父母典型的做法,所以也就導致了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有什麼都瞞着父母。

我認識的第一位姐姐和孩子也是這樣,她覺得自己爲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回頭想想,她從來沒有和孩子坐在一起好好聊聊。

而第二位姐姐就不同,不管發生什麼事,她都會先聽孩子怎麼說,然後再去想解決辦法,就因爲這樣良好的溝通,她的孩子纔可以成長得優秀又快樂。

所以,想要讓孩子快樂成長,聰明健康,那就先學會如何放下父母的架子,和孩子好好溝通,你們是彼此最親的人,千萬不要用你的專制傷害了對方的心,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第三,理解。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我們總認爲愛就是要把自己認爲最好的東西都給對方,但其實真正的愛,是因爲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把她需要的都給他。

說到底,就是要理解對方的喜好,並且接納她不同的想法,而不是一味把你的價值觀強加於她,強迫她改變自己。

在《小歡喜》中,宋倩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英子身上,她認爲必須上清華北大,否則人生沒有意義,她認爲高考必須七百分以上,女兒就要考七百分。

而在現實中,我認識的第一位姐姐認爲孩子必須考研、當公務員,她把孩子當成了提線木偶,剝奪了孩子作爲一個獨立個體的所有權利,並把自己未能完成的人生價值,全部都轉移到孩子身上。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卑、懦弱,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看不到未來的方向,特別容易鑽牛角尖,更容易不快樂。

而相比起她們,我認識的第二位姐姐,她的孩子就活得瀟灑、張揚,她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來沒有委屈過自己。

所以,從小到大,她的每一天都非常快樂,她熱愛生活,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有想法,我覺得這樣的教育,纔是真正成功的。

這世上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對父母也不同,沒有人天生會做孩子,更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

就因爲如此,我覺得家長對孩子一定要“因材施教”,你可以去參考別人的經驗,但千萬不要把自己認爲對的強加給孩子。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定是尊重、溝通、接納、平等、理解。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少走彎路,不走歧路,但一定不能不讓他們走自己的路。

人生而平等,孩子有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權。爲人父母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學會得體地退出,體面的放手。我是夕言,專欄作者,人不老心也不老的大齡少女,喜歡寫溫暖的文字,做感性的節目,已出版《你的餘生,與我有關》,如果你有故事,記得來找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