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樂毅深知此點,他說:“我如回國,必死無疑,而且我的家人也很危險,如若去趙,相安無事”,這叫“內入則死,外出則生,況且時久水清,事久衆明”,於是他掛印封金,隻身迴向趙國。樂毅是把這種戰術發揮到圓融無障的第一人,這種戰法,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能減少殺戮,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良效。

大家好,我們的曉正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樂毅是戰國時期和齊桓公丞相管仲齊名的人物,史稱“管樂”。諸葛亮出山之前就經常自比管仲、樂毅。樂毅本爲趙國人,因避亂而客居魏國,又以魏國使臣的身份去燕國。燕昭王慕其賢、愛其才,於是千方百計將他收爲己有,拜他爲上將軍,讓他率領連縱的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聯合國”軍隊爲自己擴展疆土。
兵法上有一條非常有名的戰術,就是:“攻城爲下,攻心爲上,兵戰爲下,心戰爲上”。樂毅是把這種戰術發揮到圓融無障的第一人,這種戰法,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能減少殺戮,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良效。
樂毅在燕國期間,爲燕國一戰而下齊國的七十二城,並最終佔領了齊國全境,這種勝利在古今軍事史上是極其稀有的,因此,他爲燕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老子對樂毅信任,並不等於兒子也對樂毅信任。
燕昭王一死,繼位的兒子燕惠王,對這個大權在握的外國人,極不放心。同時,樂毅在燕國,知音少,根基淺,真是“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所以隨着他聲望、地位的提高,流言蜚語不邀而至,這給燕惠王罷免其兵權一極好的藉口。於是一張免詔,出現在樂毅軍營,並命令他回朝聽候處治。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樂毅深知此點,他說:“我如回國,必死無疑,而且我的家人也很危險,如若去趙,相安無事”,這叫“內入則死,外出則生,況且時久水清,事久衆明”,於是他掛印封金,隻身迴向趙國。樂毅果然神算妙應,燕惠王投鼠忌器,樂毅的家人毫髮無損,且可與樂毅書信往來。
樂毅作爲戰國名將,不僅軍事才能高人一等,而且善於見微知著,超然遠慮,在生死存亡之際,既不愚忠,枉送性命,也不激變,使自己揹負不忠之名。在讒言面前遊刃有餘,防患於未然,趨吉避凶。有一首詩寫道:“秋風落葉亂爲堆,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閉處坐,任它着地自成灰。”觀樂毅之應變,豈非如斯?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