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受饮食习惯、各种生理机能减退、慢性病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较高,营养问题关系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不容忽视。虽然“饥饿”似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吃饱并不等于吃好,即使吃撑了,“饥饿”也可能隐藏在我们身体内,简单地说,这是由于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营养失衡。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受“隐性饥饿”困扰的人数或将超过5亿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每天吃的食物变少,消化吸收功能变差,更应警惕“隐性饥饿”。而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隐性饥饿”又会加重慢性病。例如糖尿病患者往往饮食受限,胃肠功能紊乱,再加之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会使患者缺乏维生素B12,更容易出现“隐性饥饿”。

“隐性饥饿”有哪些危害呢?

缺钙和维生素D易导致骨质疏松

很多老年人都爱说,人老了,背也驼了,个子都变矮了。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其实这正是骨质疏松的典型表现。骨质疏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引发的骨折,有1/3的人会造成永久性残疾,还有20%的人会死亡。因此,增强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老年人钙缺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钙摄入不足,另一个方面是钙吸收率下降。补钙的首选佳品是牛奶,但很多老年人由于经济原因或者健康意识不足,没有每天喝奶的习惯。有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老年人的膳食中,钙的摄入量不到推荐量的一半。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重要物质,但中国的老年人由于光照少,肠道吸收功能也降低,普遍缺乏维生素D。

长期吃素易导致贫血和肌少症

人们常说“人老腿先老”,或许有人认为老年人如果步履蹒跚、行走缓慢都是很正常的。殊不知这可能是肌肉衰减综合征即“肌少症”的表现。人体肌肉的逐渐衰老,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失衡有密切关系。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分解流失大过合成,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青壮年时还要略高才能维持平衡,因此,更要注重优质蛋白质的补充。而优质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如肉、鱼、蛋、奶等。植物中只有豆类含有优质蛋白质,如果素食者豆类摄入不够,就很容易缺乏优质蛋白质。植物性食品中虽然也有富含铁元素的食材,但蔬菜中铁的吸收率远低于肉类,大多数蔬菜的铁吸收率只有1%,而肉类中铁的吸收率则高达20%,甚至30%。所以长期只吃素食,还很容易引起缺铁,导致缺铁性贫血。

老年人如何远离“隐性饥饿”呢?

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健康饮食的习惯,做到食物多样化,注重饮食平衡,保证谷类、薯类、蔬菜、水果、畜禽肉、鱼虾类、蛋类、奶类、豆类的充分均衡摄人,并控制油、盐的食用量。同时根据自身的情况着重补充微量营养素。如果不清楚自己应该如何个体化的摄入哪些食物,可以向医院营养科的医生咨询,了解相关营养知识,消除“隐性饥饿”,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检验人疾控征途再亮剑 倾力战疫平安凯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