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關注老年羣體的身心健康,已成爲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受飲食習慣、各種生理機能減退、慢性病等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較高,營養問題關係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不容忽視。雖然“飢餓”似乎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喫飽並不等於喫好,即使喫撐了,“飢餓”也可能隱藏在我們身體內,簡單地說,這是由於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最新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羣中營養失衡、營養不良、微量營養素缺乏狀況相當普遍,受“隱性飢餓”困擾的人數或將超過5億人。隨着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每天喫的食物變少,消化吸收功能變差,更應警惕“隱性飢餓”。而對於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隱性飢餓”又會加重慢性病。例如糖尿病患者往往飲食受限,胃腸功能紊亂,再加之降糖藥物二甲雙胍會使患者缺乏維生素B12,更容易出現“隱性飢餓”。

“隱性飢餓”有哪些危害呢?

缺鈣和維生素D易導致骨質疏鬆

很多老年人都愛說,人老了,背也駝了,個子都變矮了。或許有些人認爲這是正常現象,其實這正是骨質疏鬆的典型表現。骨質疏鬆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引發的骨折,有1/3的人會造成永久性殘疾,還有20%的人會死亡。因此,增強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老年人鈣缺乏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鈣攝入不足,另一個方面是鈣吸收率下降。補鈣的首選佳品是牛奶,但很多老年人由於經濟原因或者健康意識不足,沒有每天喝奶的習慣。有資料顯示,目前在我國老年人的膳食中,鈣的攝入量不到推薦量的一半。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的重要物質,但中國的老年人由於光照少,腸道吸收功能也降低,普遍缺乏維生素D。

長期喫素易導致貧血和肌少症

人們常說“人老腿先老”,或許有人認爲老年人如果步履蹣跚、行走緩慢都是很正常的。殊不知這可能是肌肉衰減綜合徵即“肌少症”的表現。人體肌肉的逐漸衰老,跟肌肉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失衡有密切關係。老年人體內蛋白質分解流失大過合成,對蛋白質的需要量比青壯年時還要略高才能維持平衡,因此,更要注重優質蛋白質的補充。而優質蛋白質廣泛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如肉、魚、蛋、奶等。植物中只有豆類含有優質蛋白質,如果素食者豆類攝入不夠,就很容易缺乏優質蛋白質。植物性食品中雖然也有富含鐵元素的食材,但蔬菜中鐵的吸收率遠低於肉類,大多數蔬菜的鐵吸收率只有1%,而肉類中鐵的吸收率則高達20%,甚至30%。所以長期只喫素食,還很容易引起缺鐵,導致缺鐵性貧血。

老年人如何遠離“隱性飢餓”呢?

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健康飲食的習慣,做到食物多樣化,注重飲食平衡,保證穀類、薯類、蔬菜、水果、畜禽肉、魚蝦類、蛋類、奶類、豆類的充分均衡攝人,並控制油、鹽的食用量。同時根據自身的情況着重補充微量營養素。如果不清楚自己應該如何個體化的攝入哪些食物,可以向醫院營養科的醫生諮詢,瞭解相關營養知識,消除“隱性飢餓”,增進身體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檢驗人疾控征途再亮劍 傾力戰疫平安凱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