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的,这位同学果然读过不少书,ok,我们来看看这个南宋记载——《烬余录》,我就说一点,这本书号称作者是南宋遗民徐大焯,可是第一次正式出版要等到清末,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猜测蔡东藩看了当时最新出版的《烬余录》才构思出了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故事。好,这个时候读过一些书的朋友会说,虽然在蔡东藩之前没有人明确说过赵光义杀兄,但是南宋时期就有人记录赵光义善用毒,他曾经用毒毒死过南唐后主李煜,那么他毒死自己亲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今天作者想和大家具体聊一聊“烛光斧影”为什么不存在。
其实不怕说句得罪人的话,在历史学界,没有人把“烛光斧影”当一回事;只是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才会谈“烛光斧影”,为什么,等我把证据一摆,讲道理的人自然就明白。
首先,赵匡胤确实是立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的,因为从唐末到宋太宗立赵恒做皇太子,这期间91年中原王朝没有立过皇太子/皇太弟,所以一般都是以亲王担任首都市长为继承人的标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初),而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时正好是以亲王身份担任首都开封的市长,因此在名分上赵光义确实就是赵匡胤选定的继承人。
其次,赵匡胤的亲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已经25岁,如果赵匡胤想立自己儿子当继承人,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废掉赵光义,正如赵光义后来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废掉自己亲弟弟赵廷美一样;但是事实是赵德昭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没有被自己父亲封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赵匡胤并不准备让他亲儿子接班。
好了,简单交代了背景资料,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哪位牛逼的历史学家第一个提出宋太宗杀兄继位——
找啊找啊找啊找,大家会发现第一个明确提出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是清朝小说家蔡东藩。这就比较尴尬了,一千多年没有谁提过疑点,居然是清朝一个小说家发现可疑!
好,这个时候读过一些书的朋友会说,虽然在蔡东藩之前没有人明确说过赵光义杀兄,但是南宋时期就有人记录赵光义善用毒,他曾经用毒毒死过南唐后主李煜,那么他毒死自己亲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好的,这位同学果然读过不少书,ok,我们来看看这个南宋记载——《烬余录》,我就说一点,这本书号称作者是南宋遗民徐大焯,可是第一次正式出版要等到清末,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猜测蔡东藩看了当时最新出版的《烬余录》才构思出了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故事。
另外再多说一句为什么《烬余录》内容不靠谱:这本笔记首创了虚构人物杨宗保,以及杨家父子救太宗等杨家将演义故事的情节。
好啦,我们再来看看“烛光斧影”的原始出处——
这里要纠正一下,原始说法不叫“烛光斧影”,应该是“烛影斧声”。
这个故事首先是北宋一个叫做文莹的和尚记载在他自己的笔记《续湘山野录》里的,然后被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收录了,当然李焘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他在引用时备注了他认为这段记载里可疑的部分。
好了,我们来看这个故事是怎么记载的——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于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
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几件事
1、宋太祖身体不适,有个道士预言他寿数某月某日。
2、太祖预感道士预言应验,紧急召赵光义(当时的储君)入宫。
3、烛影——兄弟两人独饮对谈,有内侍隔窗看见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
4、斧声——饮完太祖送赵光义出门,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
(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拂尘。)
5、太祖回寝宫睡觉,赵光义留宿宫中其他房间。
且不说这个故事在宋朝灭亡以前一直作为赵光义天命所归的主旋律小故事存在的;就说一点:
李焘根据正史以及司马光等人的笔记,证实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住在自己家王府里呢,根本没在宫里留宿。
李焘之所以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收录这个故事,是因为虽然怪力乱神不靠谱,但是这故事里体现出赵匡胤视死如归的豁达很符合太祖的性格。(太祖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
可见,大清奇幻文学害人不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