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的,這位同學果然讀過不少書,ok,我們來看看這個南宋記載——《燼餘錄》,我就說一點,這本書號稱作者是南宋遺民徐大焯,可是第一次正式出版要等到清末,我們完全可以合理猜測蔡東藩看了當時最新出版的《燼餘錄》才構思出了趙光義殺兄繼位的故事。好,這個時候讀過一些書的朋友會說,雖然在蔡東藩之前沒有人明確說過趙光義殺兄,但是南宋時期就有人記錄趙光義善用毒,他曾經用毒毒死過南唐後主李煜,那麼他毒死自己親哥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今天作者想和大傢俱體聊一聊“燭光斧影”爲什麼不存在。
其實不怕說句得罪人的話,在歷史學界,沒有人把“燭光斧影”當一回事;只是在歷史愛好者圈子裏纔會談“燭光斧影”,爲什麼,等我把證據一擺,講道理的人自然就明白。
首先,趙匡胤確實是立弟弟趙光義爲繼承人的,因爲從唐末到宋太宗立趙恆做皇太子,這期間91年中原王朝沒有立過皇太子/皇太弟,所以一般都是以親王擔任首都市長爲繼承人的標誌(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初),而趙光義在趙匡胤去世時正好是以親王身份擔任首都開封的市長,因此在名分上趙光義確實就是趙匡胤選定的繼承人。
其次,趙匡胤的親兒子趙德昭在趙匡胤去世時已經25歲,如果趙匡胤想立自己兒子當繼承人,他有充足的時間去廢掉趙光義,正如趙光義後來想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廢掉自己親弟弟趙廷美一樣;但是事實是趙德昭一直到趙匡胤去世都沒有被自己父親封王,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趙匡胤並不準備讓他親兒子接班。
好了,簡單交代了背景資料,我們來看看歷史上哪位牛逼的歷史學家第一個提出宋太宗殺兄繼位——
找啊找啊找啊找,大家會發現第一個明確提出趙光義殺兄繼位的是清朝小說家蔡東藩。這就比較尷尬了,一千多年沒有誰提過疑點,居然是清朝一個小說家發現可疑!
好,這個時候讀過一些書的朋友會說,雖然在蔡東藩之前沒有人明確說過趙光義殺兄,但是南宋時期就有人記錄趙光義善用毒,他曾經用毒毒死過南唐後主李煜,那麼他毒死自己親哥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好的,這位同學果然讀過不少書,ok,我們來看看這個南宋記載——《燼餘錄》,我就說一點,這本書號稱作者是南宋遺民徐大焯,可是第一次正式出版要等到清末,我們完全可以合理猜測蔡東藩看了當時最新出版的《燼餘錄》才構思出了趙光義殺兄繼位的故事。
另外再多說一句爲什麼《燼餘錄》內容不靠譜:這本筆記首創了虛構人物楊宗保,以及楊家父子救太宗等楊家將演義故事的情節。
好啦,我們再來看看“燭光斧影”的原始出處——
這裏要糾正一下,原始說法不叫“燭光斧影”,應該是“燭影斧聲”。
這個故事首先是北宋一個叫做文瑩的和尚記載在他自己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裏的,然後被南宋史學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收錄了,當然李燾是一個合格的歷史學家,他在引用時備註了他認爲這段記載裏可疑的部分。
好了,我們來看這個故事是怎麼記載的——
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或數日不見。
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
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幾件事
1、宋太祖身體不適,有個道士預言他壽數某月某日。
2、太祖預感道士預言應驗,緊急召趙光義(當時的儲君)入宮。
3、燭影——兄弟兩人獨飲對談,有內侍隔窗看見燭影下,趙光義有推辭的動作
4、斧聲——飲完太祖送趙光義出門,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
(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拂塵。)
5、太祖回寢宮睡覺,趙光義留宿宮中其他房間。
且不說這個故事在宋朝滅亡以前一直作爲趙光義天命所歸的主旋律小故事存在的;就說一點:
李燾根據正史以及司馬光等人的筆記,證實趙光義在趙匡胤去世的時候住在自己家王府裏呢,根本沒在宮裏留宿。
李燾之所以在《續資治通鑑長編》裏收錄這個故事,是因爲雖然怪力亂神不靠譜,但是這故事裏體現出趙匡胤視死如歸的豁達很符合太祖的性格。(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
可見,大清奇幻文學害人不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