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览毛公鼎的铭文,可以读出,其内容格式与《尚书》颇为相同,李瑞清先生赞赏它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毛公鼎铭文拓印。

一件国之重器,它虽然经历两千余年的风霜,却依然形制精美。它是目前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其将西周时期的历史样貌展现于世人眼前,文化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同时,它又命途多舛,但最终在爱国志士的努力下,使其没有漂泊异乡。它就是毛公鼎,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件国宝,领略它传奇的前世今生。

一、今生境遇,身世飘零

毛公鼎的具体出土时间仍存争议,但大致出土于清道光年间。据传说是陕西宝鸡岐山的一位董姓村民,无意间在农活时得到,随后被西安古董商人苏亿年所购。从此,毛公鼎便开始了他重见天日后的浮沉身世。

苏亿年得此宝物后认为奇货可居,并于咸丰二年,被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购得,带回北京。陈介祺嗜好收藏各种古董文物,更是对毛公鼎爱不释手,格外爱惜。据陈氏后人介绍,终其一生,毛公鼎都不见于世人,只有陈介祺本人以及少数朋友拓印与考释过其文字。可见,毛公鼎在当时人眼里已是传世之稀宝,故陈介祺才如此小心。

毛公鼎铭文拓印

1930年,北京大陆银行因毛公鼎本息欠款数量过大,急于将其出手清理。此次拍卖本应由故宫博物院购买收藏,但由于经费不足没有完成收购。爱国人士,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不忍毛公鼎流落国外,花十万高价将其收购,并将其藏在上海的寓所内。抗战爆发后,他将毛公鼎托付给侄儿叶公超。日本人早已觊觎这件国宝,并全城搜索,在此期间对叶公超进行了严密的人身监控与严刑逼供。但叶公超并未屈服,守口如瓶,最终将毛公鼎转移到身在香港的叶恭绰手中。

厉王止谤

毛公鼎内有铭文497字,是现今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郭沫若先生称赞其价值:“抵得上一篇尚书”,可见其透露出宝贵的历史信息。阅览毛公鼎的铭文,可以读出,其内容格式与《尚书》颇为相同,李瑞清先生赞赏它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铭文内容与“诰言”形式相同,是宣王对毛公告诫的内容。其大概分为五个部分,周王室的政治生活与毛公的功绩得以展现于世人眼前。

第一部分,宣王歌颂了祖先文王与武王,“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并歌颂了上天,将天命授予给周,“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歌颂祖先与上天,是周代文化中敬祖、敬天的表现。最后宣王看到了天下的混乱,及时反思自己,展示了自己渴望“永巩先王”的志向。

第二部分,宣王开始了对毛公的任命,其中既体现了宗法制下的亲情,也体现了王的权威。由于毛公是姬姓王室,宣王对其十分信任,无论家事国事,都委任给他,“命汝辥我邦,我家内外,憃于小大政”。然后,告诫毛公要忠诚于天子一人,“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体现君王威严。

第三部分,委任毛公具体的事务,给予了毛公极大的权力,于内于外,所有的命令都要经过毛公之手,“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

周宣王

宣王中兴的路上,毛公功不可没。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宣王,为宣王制定政策,并主管周王室的内政与家事,兼任国家宰相与管家的角色。从宣王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出,经历了厉王时期的动乱,朝政很不安宁,国家很是混乱。宣王也有志向恢复祖先的荣光,多亏了毛公以及周公、召公等王室贤人的帮助,才能走向中兴。在宣王征伐不朝之国时,或许正是毛公镇守朝中,将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条,为宣王提供支持。毛公鼎就是这一时期,君臣一心,决心重现王室光荣的最好见证。

三、精美形制,流畅书法

毛公鼎除了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美学与书法艺术价值。毛公鼎通高54厘米,半球腹,两侧有双立耳,三只蹄形足。鼎身上带有环带状的纹饰,与其他青铜器比起来,造型与纹饰并不显得复杂。但整体却显示出庄重而威严的感觉,除却了许多宗教因素,显得十分生活化。整体的厚重与古朴体现出王室的威严,以及西周末期的某些时代特征。

文史君说:

毛公鼎,晚清四大国宝之一。在国家危亡之际,自身也命途多舛,虽然重见天日,但却未得到安宁。国难当头之际,幸而有爱国之志士,挽救了这件国之重器,使得它不至于飘零海外,远离故土。另一方面,毛公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亦是不可估量的,见证了沧海桑田,在今日,它又向我们讲述起两千年前我们所不知的历史故事。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8年

贺越明:《毛公鼎,国之重器的辗转路》,《同舟共济》2012年12期

石帅帅:《毛公鼎铭文集释》,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刘铁平:《笔力沉雄 墨意淳厚——谈《毛公鼎》的艺术特色与临习》,《书法艺术》1994年06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