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覽毛公鼎的銘文,可以讀出,其內容格式與《尚書》頗爲相同,李瑞清先生讚賞它說:“毛公鼎爲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毛公鼎銘文拓印。

一件國之重器,它雖然經歷兩千餘年的風霜,卻依然形制精美。它是目前出土銘文最多的青銅器,其將西周時期的歷史樣貌展現於世人眼前,文化歷史價值不可估量。同時,它又命途多舛,但最終在愛國志士的努力下,使其沒有漂泊異鄉。它就是毛公鼎,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件國寶,領略它傳奇的前世今生。

一、今生境遇,身世飄零

毛公鼎的具體出土時間仍存爭議,但大致出土於清道光年間。據傳說是陝西寶雞岐山的一位董姓村民,無意間在農活時得到,隨後被西安古董商人蘇億年所購。從此,毛公鼎便開始了他重見天日後的浮沉身世。

蘇億年得此寶物後認爲奇貨可居,並於咸豐二年,被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購得,帶回北京。陳介祺嗜好收藏各種古董文物,更是對毛公鼎愛不釋手,格外愛惜。據陳氏後人介紹,終其一生,毛公鼎都不見於世人,只有陳介祺本人以及少數朋友拓印與考釋過其文字。可見,毛公鼎在當時人眼裏已是傳世之稀寶,故陳介祺才如此小心。

毛公鼎銘文拓印

1930年,北京大陸銀行因毛公鼎本息欠款數量過大,急於將其出手清理。此次拍賣本應由故宮博物院購買收藏,但由於經費不足沒有完成收購。愛國人士,時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不忍毛公鼎流落國外,花十萬高價將其收購,並將其藏在上海的寓所內。抗戰爆發後,他將毛公鼎託付給侄兒葉公超。日本人早已覬覦這件國寶,並全城搜索,在此期間對葉公超進行了嚴密的人身監控與嚴刑逼供。但葉公超並未屈服,守口如瓶,最終將毛公鼎轉移到身在香港的葉恭綽手中。

厲王止謗

毛公鼎內有銘文497字,是現今出土青銅器中銘文最多的一件。郭沫若先生稱讚其價值:“抵得上一篇尚書”,可見其透露出寶貴的歷史信息。閱覽毛公鼎的銘文,可以讀出,其內容格式與《尚書》頗爲相同,李瑞清先生讚賞它說:“毛公鼎爲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銘文內容與“誥言”形式相同,是宣王對毛公告誡的內容。其大概分爲五個部分,周王室的政治生活與毛公的功績得以展現於世人眼前。

第一部分,宣王歌頌了祖先文王與武王,“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劂德,配我有周”。並歌頌了上天,將天命授予給周,“肆皇天亡,臨保我有周”。歌頌祖先與上天,是周代文化中敬祖、敬天的表現。最後宣王看到了天下的混亂,及時反思自己,展示了自己渴望“永鞏先王”的志向。

第二部分,宣王開始了對毛公的任命,其中既體現了宗法制下的親情,也體現了王的權威。由於毛公是姬姓王室,宣王對其十分信任,無論家事國事,都委任給他,“命汝辥我邦,我家內外,憃於小大政”。然後,告誡毛公要忠誠於天子一人,“汝母敢妄寧,虔夙夕,惠我一人”,體現君王威嚴。

第三部分,委任毛公具體的事務,給予了毛公極大的權力,於內於外,所有的命令都要經過毛公之手,“出入專命於外,厥非先告歆”。

周宣王

宣王中興的路上,毛公功不可沒。他盡心盡力地輔佐宣王,爲宣王制定政策,並主管周王室的內政與家事,兼任國家宰相與管家的角色。從宣王的話中,我們可以讀出,經歷了厲王時期的動亂,朝政很不安寧,國家很是混亂。宣王也有志向恢復祖先的榮光,多虧了毛公以及周公、召公等王室賢人的幫助,才能走向中興。在宣王征伐不朝之國時,或許正是毛公鎮守朝中,將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條,爲宣王提供支持。毛公鼎就是這一時期,君臣一心,決心重現王室光榮的最好見證。

三、精美形制,流暢書法

毛公鼎除了重要的歷史價值,也具有美學與書法藝術價值。毛公鼎通高54釐米,半球腹,兩側有雙立耳,三隻蹄形足。鼎身上帶有環帶狀的紋飾,與其他青銅器比起來,造型與紋飾並不顯得複雜。但整體卻顯示出莊重而威嚴的感覺,除卻了許多宗教因素,顯得十分生活化。整體的厚重與古樸體現出王室的威嚴,以及西周末期的某些時代特徵。

文史君說:

毛公鼎,晚清四大國寶之一。在國家危亡之際,自身也命途多舛,雖然重見天日,但卻未得到安寧。國難當頭之際,幸而有愛國之志士,挽救了這件國之重器,使得它不至於飄零海外,遠離故土。另一方面,毛公鼎所蘊含的歷史價值亦是不可估量的,見證了滄海桑田,在今日,它又向我們講述起兩千年前我們所不知的歷史故事。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8年

賀越明:《毛公鼎,國之重器的輾轉路》,《同舟共濟》2012年12期

石帥帥:《毛公鼎銘文集釋》,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劉鐵平:《筆力沉雄 墨意淳厚——談《毛公鼎》的藝術特色與臨習》,《書法藝術》1994年06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