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尚書》

中國歷史上,工匠始終延綿不絕。從春秋時期的《考工記》,裏面專門記載了六大類、三十個工種的匠人,到近代我們說起“九佬十八匠”,仍對那句抑揚頓挫的“磨剪子嘞戧菜刀”記憶猶深。工匠們一直在用手作的方式生產、修復器物,不厭其小、不厭其煩、不辭勞苦,固執又緩慢,進行着技藝和態度的雙重修煉。

但有人說,在這個工業時代,機器幾乎已覆蓋了各行各業,不會再出現曾經那種,跑到深山老林裏“十年磨一劍”的事情,什麼“工匠精神”,早已經變成了難能可貴的東西。因爲所謂“工匠精神”,其實就是小農經濟,是小作坊精神,是拿過日子的態度在造物,而那種一點點校準、打磨的態度,早就不適應工業化的滾滾洪流,保不齊就在哪一天灰飛煙滅……

沒錯,成爲一個手工匠人,貌似不是成功的捷徑,尤其是成爲一個頂尖的匠人,表面的遊刃有餘背後,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是對自己信念的盡忠……

好比,身爲一個手工刀匠,落錘點是一錘一錘打着摸索出來的,研磨線是一點一點磨着顯露出來的。幾十斤重的大錘起起落落,汗珠濺在千度高溫的鐵塊上,發出“滋滋”聲響,卻被噪音掩蓋,只冒出了青色的煙。刀坊裏火花四處飛濺,落在刀匠的手背上、胳膊上,留下痕跡。刀匠卻笑言,自己早已練就了不怕高溫的“金身”。

這的確是一個相當考驗技術和耐心的體力活兒,但於刀匠而言,最後卻是值回票價的,他能通過他的手工、經驗和決心,將他的靈魂注入刀身。也因此,手工匠人總是不大甘願迎合市場,不願配合工業流水線下的大衆審美,而是寧願等人去發現、去關注、去理解、去信任,去體驗他們獨特的精神世界。

實際上,這也是各行各業手藝人的縮影,他們不但是“匠人”,更是“犟人”,擇一事終一生,用過日子的態度,去做東西,雖然不必流水線機械來得快,卻多了一絲人味兒。

希望有一天,匠人們也能借着時代東風,無所顧忌地將一件事做到極致,而不是貼上“匠心”的標籤,被紛紛攘攘的時代洪流裹挾着前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