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了,中國還沒有比《尚書》更古老的古書流傳。

“尚”是遠古,上古的意思。《尚書》記載了虞、夏、商、週四代歷史,是一部上古的史學文集。


春秋時期,孔子以前,士大夫多讀“詩書”。這裏“詩”指《詩經》;“書”即《尚書》。

孔子教導弟子,就是讀“詩書”,後來墨子、孟子、荀子也都讀“詩書”,這可以說是春秋時代的大衆讀物。

既然《尚書》在古代這麼受士大夫喜愛,那爲什麼會分成《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又爲什麼《今文尚書》被公認爲真;而《古文尚書》則被證實爲假呢?


據歷史記載,在秦始皇焚書的時候,有一個博學之士叫伏生的,他就藏起了一部《尚書》,把它保留了下來。

漢景帝時,國家尋覓《尚書》,知道伏生藏了一部,就派晁錯來取。

由於這部《尚書》是戰國時的篆文書寫的,經過秦始皇書同文的改革,以及焚書,已經沒有人認識了。

當時伏生還活着,已經快一百歲了。由於年邁,不大能講話。而且伏生是山東人,與晁錯口音也不合,於是讓女兒在旁翻譯,,寫成了漢代的隸書。

幾個月後,晁錯帶着這部《伏生尚書》回京,因爲隸書在當時又被稱爲今文,所以又叫《今文尚書》。

隨後漢代設立了博士,把《今文尚書》傳授給學生,所以《今文尚書》得到了很好的流傳。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有個魯共王要蓋房子,弄壞了孔子舊宅的牆壁,在牆壁中發現了許多古書,這裏就有一本《尚書》。

當時的孔家後人叫孔安國,所以這部尚書又稱作《孔安國尚書》或《孔壁尚書》,由於這本書都是由戰國篆書寫的,所以又叫《古文尚書》。


其實這兩部《尚書》在當時就有所不同,《今文尚書》共有二十八篇,而《古文尚書》則有四十四篇。但是由於《古文尚書》沒有被廣泛的學習,所以流傳不多。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古文尚書》就遺失了。等東晉時,忽然有人獻上《尚書》,稱是《孔安國》本。大家也都信以爲真。

但是這時候,也開始有人懷疑,南宋朱熹就說:“爲什麼伏生尚書那麼難懂,不好讀,而孔安國尚書卻很容易看明白呢?”

到了明代就有文人開始質疑《古文尚書》的真僞了。到清代閻百詩則通過考證證明了《古文尚書》是東晉人寫的一本僞書。

其實《孔安國尚書》應是真書,很可惜丟失了,只留下了一本東晉時期的僞書。未免令人遺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