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看到這裏,大家應該也發現,李清照這是模仿范仲淹《御街行》當中的那句詞,或者說是化用改動而得來的,不料自己的《一剪梅》竟成爲千古名篇。元代的《琅嬛記》說,李清照結婚沒多久,趙明誠便外出遊學,於是她在錦帕上寫下了這首《一剪梅》,送給丈夫,以慰相思之情。

北宋的范仲淹,堪稱一代名臣、一代名儒!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何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梅堯臣對范仲淹屢遭貶謫的處境十分不忍,曾多次寫信勸誡好友,讓他學會隱忍,告訴他爲官之道需要圓滑,並且還說朝中都將他的諫言當作烏鴉的不祥之聲。可是范仲淹卻回到:“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正是如此充滿無私和信念的言語,才讓世世代代的儒生士子向着光明,致使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代代延續,民族的脊樑,便是因爲范仲淹這般的人,從而堅韌正直。范文正公,他當之無愧。

守邊疆,范仲淹則是名將;居廟堂,則是名臣;處江湖,他又成了一位博學才高的書生,《岳陽樓記》、《漁家傲·秋思》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篇。雖然范仲淹流傳於世的詞只有五首,但頗受後世讚譽,李清照甚至還模仿范仲淹的詞,從而寫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有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大家是否很熟悉?不熟悉也沒關係,我們一起品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就熟悉了: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關於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有一些爭議。元代的《琅嬛記》說,李清照結婚沒多久,趙明誠便外出遊學,於是她在錦帕上寫下了這首《一剪梅》,送給丈夫,以慰相思之情。但是《李清照校注》卻認爲,李清照和趙明誠剛結婚的那段時間,兩家都在京城,並且趙明誠那時候還是,不會去外出遊學。

據李清照自己寫的《金石錄後序》言,是因爲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受到政敵打擊,李清照也因此受到影響,被迫還鄉,與趙明誠聚少離多,所以寫了不少詞,《一剪梅》就是其中一首。這首詞一直是千古名篇,並且選入了語文教材。

首句點明瞭季節,是初秋。逢秋本是寂寥蕭瑟的,不過李清照以“紅”、“香”等清麗的字詞來加以點綴,使句子不致太過老氣橫秋,並多了一番出塵的氣息。女子總是容易被那些精緻、玲瓏、明豔的景物所吸引。

玉簟秋,則有絲絲涼意傳來。季節的變化,知道看到荷花凋零才發覺,從而換下輕薄的羅衫,由此可見李清照心中藏着心事的,她獨自上了一葉小舟。

大家或許覺得泛舟水面很有意境,殊不知要駕馭小船,使之按正確的方向前行,不是那麼簡單的,看來李清照平時是比較愛玩的,什麼都能上手操作一番。

古人總說鴻雁傳書,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總將相思寄予那些穿梭雲間的飛鳥。李清照癡癡地望着天空,心中思念的那個人,什麼時候傳信過來呢?雁羣排字南歸之時,正是月光照灑西廂窗柩之夜,此時,丈夫應該回來和我共同在檐下的石階上賞月吧!

落花無意,自顧在西風中飄零,然後落入水中;流水無情,卷裹着花瓣悄然而逝。看着眼前的景象,李清照突然感到一陣濃郁的相思,從四面八方席捲而來,一種的相思,卻是兩處的憂愁,想必他也是如此思念自己吧。

想要消除這令人難受的情緒,但是卻無法排遣,才落下眉頭,卻湧上心頭。相思,原來越是抑制,越爲強烈。

這首詞的最後一句,素來令人稱道。李清照將無形無色的相思,描繪得恍若實質一般,在眉間、心間盤踞,折磨着有情之人。明代大才子楊慎嘆其“離情慾淚”,明代王世貞說這一句,可謂憔悴支離矣。

其實,看到這裏,大家應該也發現,李清照這是模仿范仲淹《御街行》當中的那句詞,或者說是化用改動而得來的,不料自己的《一剪梅》竟成爲千古名篇。清代王士禛說:

易安亦從範希文“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語脫胎,李特工耳。

王士禛認爲,雖然李清照是模仿范仲淹的,但是李清照的更好一點。諸位認爲誰人的詞句,更勝一籌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