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戰爭劇,先不說《兄弟連》和《太平洋戰爭》,比較良心的的就是《亮劍》和《我的團長我的團》了,特別是《亮劍》,一直是抗日劇集的經典,更值得表揚的是,這部電視劇的拍攝成本非常低,而且演員非常到位,拍攝的環境也非常苦,雖然有一些鏡頭和演員的重複,但是這部電視劇確實很良心,也能夠深入人心。

筆者認爲,中國的軍事電視劇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拍出《兄弟連》、《太平洋戰爭》這種劇集。

成本問題

亮劍就不說了,整個電視劇拍攝的錢連現在一個小鮮肉演員的片酬的零頭都不夠。《兄弟連》由Stephen Ambrose的暢銷書改編而成,描寫美國101陸軍空降師部隊E連的真實故事,他們參與了盟軍進攻首日的任務,以及其後整個歐洲的戰事,全劇共10集,雖然故事只是描寫的盟軍中的一個小部分,但是拍攝出來的場面非常宏大。

總的拍攝預算爲一億兩千五百萬美元,拍攝時間長達3年,而且劇組做了很多功課,每一個場景,都是還原的特別真實,《太平洋戰爭》一共10集,投資高達2.23億美元,堪稱史上最貴的迷你劇。再說回來說說我國抗日劇,連個零頭都拿不出來,即使有點預算也被演員們拿去了。因爲戰爭片講究的是場景、有時候需要大量的羣衆演員。這些統籌都需要大量的成本。

軍事知識匱乏

拍攝戰爭片,就要有足夠的歷史和軍事知識,要足夠還原當時情景,最起碼軍人們的服裝和武器到位,這一點《兄弟連》也好,還是《太平洋戰爭》,做的都非常不錯,沒有錯誤,每個士兵的裝備,槍械種類,坦克裝甲車輛,飛機都是還原了二戰時期,甚至場景搭建也足夠還原了當時的歷史風貌。製作也是精良,戰鬥場面非常符合歷史標準。但是中國的抗日神劇就不一樣了,道具不像道具,槍械武器還出現錯誤,服裝軍銜有多個版本,表演出來的形象是外星人來的。

再有就是人員不到位,比如,一個連士兵有百十號人,畫面中只有三十人,就說是一個連。武器知識的匱乏更是令人頭疼,明明是抗戰時期,就有什麼狙擊步槍,火箭彈,不明型號的衝鋒槍,ZB-26機槍插一個56的彈匣酒夠勉強得了,有時候幾部電視劇用的坦克車一個樣子,爆炸場面也是特別假,真是捨不得炸道具,人家老美拍攝片子是真炸。不過中國製作也有好的,比如《大決戰》的一個長鏡頭,《大決戰》拍攝過程中,由軍委直接下令,各大軍區所有部隊都有參與拍攝,據說前後共計有百萬人次。有幾個大場面鏡頭,數以萬計的解放軍戰士,和包括坦克在內各種裝備參與電影拍攝,其調度難度之大,耗費人力物力之大,絕對是不計成本,放在現在根本不能想象。這個是需要學習的。

道具豐富和演員選擇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知識要豐富,尤其是拍攝歷史片子,編劇要對歷史知識充分掌握,有這些知識鋪墊,電視劇集出來不會很次,再就是演員,有些老戲骨演的英雄形象就很到位,但是換做小鮮肉來演片子就是扯淡,拉低了劇集質量。所以,綜上所述,中國拍攝電影沒問題,但是拍攝像《兄弟連》這種的迷你電視劇,目前來看,不具備這些條件,還需要很長路要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