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古代,死刑的判决是极其慎重的,不仅要上报皇帝,反复核对,而且在行刑时间上还很有讲究的,并不是想什么时候处决犯人就可以什么时候处决的,处决死囚有专门的时间要求,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秋后问斩、午时三刻问斩等,都是在说死刑犯执行的时间。秋后问斩是判死刑犯的时节,那午时三刻便是执行死刑的具体时间。

我们古人最关注的一点就是守四时。四时到底有多重要呢?齐国贤相管仲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将知四时,守四时上升到国的兴亡层面,从这里可见四时在古代的份量。所以春夏秋冬不是季节这么简单。《黄帝内经》中还说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所以四时的观念不但在治国上,而且在医学,养生等都要如此,简而言之,四时就是古代文化重要核心,成为当时的理论基石,其影响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

我们在电视剧或者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古代的官员对于那些罪大恶极的囚犯,在提审的时候直接就宣判死罪,然后令箭一扔,左右人员马上压着犯人拖出问斩,可谓大快人心。然而,在古代,死刑的判决是极其慎重的,不仅要上报皇帝,反复核对,而且在行刑时间上还很有讲究的,并不是想什么时候处决犯人就可以什么时候处决的,处决死囚有专门的时间要求,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秋后问斩、午时三刻问斩等,都是在说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那么,一年有四季,一天有十二时辰,古人为什么偏偏选在秋后,并在午时三刻来处决死囚呢?

“秋后问斩”的起源

秋后问斩来源于战国时期《礼记·月令》之孟秋之月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意思是说:天气渐凉,霜降开始,天气冷的蝉已经开始哀鸣了,鹰因为要用鸟以祭祀,开始长空抓鸟杀戮。故此,人们认为,秋后,鹰都开始杀鸟祭祀了,人类也就可以问斩犯人,以伸张正义了。

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就有了关于刑杀时令“秋冬行刑”的记载。西汉以后,“秋冬行刑”被写入律令,成为一项制度。即刑杀只能在秋冬在行,立春以后不得刑杀。后来,唐朝规定,死刑的执行时间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为什么是“秋后”,而不是其他季节?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来自影视方面了,看古装戏里面都这么演,就以为中国古代历史中都是“秋后问斩”,其实并非如此。

在早一些的时代,一旦定了死罪,基本上就是“斩立决”,没有这么多手尾。不过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冤假错案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就会出现今天的上诉,一审、二审、终审。即便是在古代,也会出现对死刑犯再三复核的情况,毕竟人命关天。所以后来就慢慢出现了一段缓冲期。而这个缓冲期开始也并不一定就是把死刑犯都集中到秋后处斩,而是集中到一个大家都比较空闲的时间里来进行重审、复核,最后确定死刑的那就自然是集中问斩,并不是简单地把死刑犯人都累积到秋后处理,这其中还是有不同的喊冤、各级干扰、上方抽查之类的工作要做。

所以“秋后问斩”实际上对死刑犯来说,相当于判决前的上诉期。为什么不是其他季节呢?

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古代防寒技术一般,到了冬天,基本上都是躲在家里不出门的,所谓之“春出冬藏”,并非单指动物冬眠,人的活动轨迹也差不多。春天出门或者开始耕种,秋天外出的就回家,家里也开始收割,春耕秋收。到了秋后,就是劳动人民最空闲的日子了,春耕前虽然也无事,但是天气好,可以到出去玩。而秋后初冬的闲,是真的闲。

我们不还有个成语“秋后算账”吗?很多劳资物品,生活用品,年初起就是挂账消费,到了年尾,秋收之后,手上有钱了,就把一年欠的钱都结了,这就是“秋后算账”。这个时节,手上有钱,家中有粮,时间大把,最适合做什么呢?

官员们开始清点复核今年的工作,该定罪的定罪,做好一年工作总结前最后的数据报表。所以“问斩”中的“问”——判定——就在这个时间段集中下来了。而“斩”,是杀头,是公开行刑。

第二、更好的让行刑起到最大的教育警示作用。到了秋后,经过一年的劳作,这个时候人们都空闲下来。在这个时间问斩,民众有时间来观看行刑,对民众起到教育警示作用,有助于社会管理。可谓是一举两得。我们看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有一幕是:拉到菜市口,秋后问斩!然后,大批民众前去观看执行死刑。所谓要秋后问斩,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国家运转的需要。在古代被判为死刑的大多数都是男人,但在当时的农耕社会中,男人又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一年之中春、夏、秋三季都比较忙,这个时候把他们抓去问斩,会对国家的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毕竟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大多都是源于老百姓所纳的税。因而只有到了人们忙完秋才会处以死刑,这也便是“秋后问斩”的另一重要原因。

秋后问斩是判死刑犯的时节,那午时三刻便是执行死刑的具体时间。

午时三刻转化为现在的时间便是中午11点到12点之间,此时艳阳高照,太阳正处于中间。在古人眼中,正午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可以以此来抵消刑犯的阴气。这个时候问斩还能使他们少一些痛苦,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中午刺眼的阳光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对于死刑,中国从古至今都比较重视,人命大于天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的共识,从秋后和午时三刻两个时间中,也足以看出古人对刑犯的人文关怀。

秋后问斩主要是出于从国家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的角度来考虑的,也是从我国小农经济的现实情况去考虑的,从这些方面去考量,秋后问斩的合理性,我们会发现确实秋后问斩是最为适宜不过的。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历史知识,可以私信小编,小编会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