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防禦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的進攻時,由於敵人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在火力準備階段,實際上志願軍完全處於劣勢,投入的兵力再多也無濟於事,只能途增傷亡,而當敵人火力準備結束,步兵開始衝鋒後,由於我佔有地形上的優勢,只需以較少的兵力配合大量的火器,又火器大量殺傷敵人,守住陣地。戰役前兩個階段,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對志願軍第15軍堅守的兩個山頭展開了瘋狂進攻,投入了大批兵力和大量武器裝備,陣地山峯被炸低,土層被炸松1至2米,表面工事全部被摧毀,志願軍被迫轉入坑道堅持戰鬥。

上甘嶺戰役,是志願軍爲粉碎“聯合國軍”的金化攻勢,於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進行的山地堅守防禦作戰。整個戰役實際上分爲三個階段:慘烈的表面陣地爭奪戰、艱苦的坑道鬥爭、恢復鞏固陣地。


戰役前兩個階段,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對志願軍第15軍堅守的兩個山頭展開了瘋狂進攻,投入了大批兵力和大量武器裝備,陣地山峯被炸低,土層被炸松1至2米,表面工事全部被摧毀,志願軍被迫轉入坑道堅持戰鬥。

在前期的戰鬥中,志願軍第15軍參戰官兵浴血奮戰,前赴後繼,創造出不少輝煌戰績,湧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但是自身的傷亡也極爲慘重。在上甘嶺戰役敵我膠著時刻,王近山派出自己的老部隊12軍增援上甘嶺。


12軍曾在金城地區打了一年的防禦戰,山地防禦作戰經驗豐富,擅長使用“小兵羣”戰術以少勝多。結果12軍參戰之後,果然局面出現了變化,志願軍傷亡明顯減少,但是戰果卻一點沒少,而這些戰果幾乎全是“小兵羣”戰術創造的。

所謂“小兵羣”戰術,就是充分發揮手榴彈、手雷、爆破筒的作用,利用敵軍炮火強,但是步兵戰鬥力弱的特點,敵人上一個排我用一個人頂,敵上一個連我用一個戰鬥小組頂,敵人上一個營我用一個排頂,以此類推,做到在兵力上以少勝多。


那麼,有人可能不理解了,投入到防禦作戰中的兵力這麼少,志願軍憑什麼以少勝多呢?奧祕就在於:兵力不足火器來湊。

在防禦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的進攻時,由於敵人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在火力準備階段,實際上志願軍完全處於劣勢,投入的兵力再多也無濟於事,只能途增傷亡,而當敵人火力準備結束,步兵開始衝鋒後,由於我佔有地形上的優勢,只需以較少的兵力配合大量的火器,又火器大量殺傷敵人,守住陣地。

11月2日,在向上甘嶺陣地狂轟濫炸兩個多小時之後,美7師31團、空降187團、南朝鮮軍第9師30團各以1個營的兵力,向597.9高地展開猛烈進攻。91團8連以“小兵羣”戰術仍敵,把敵人放近了,用充足的手榴彈、爆破筒給予敵人大量殺傷。其中4班打得尤爲出色,僅以輕傷3人的代價,殲敵400餘人,創造“小兵羣”近戰殲敵的光輝戰績。


從2日至5日,雙方激戰4日,91團9個步兵團採取“車輪戰法”輪番上陣,以“小兵羣”戰術大量殺傷敵有生力量,以自身傷亡700餘人的代價,殲敵2500餘人,而陣地屹然不動,打出了軍威!國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