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內大多數城鎮居民來說,熊襲擊人的情況似乎只出現在兒童故事裏。但根據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熊類專家組成員劉芳在青海三江源地區和四川100多個縣花費數年的深入調查研究,近年來人熊衝突的事件正呈增多趨勢。

5月12日和5月17日,青海玉樹治多縣和四川綿陽江油市接連發生兩起熊襲擊人事件,分別造成1人和3人死亡。人熊衝突的話題躍入人們的視野。

江油市通報

治多縣通報

今年以來,全球普遍採取居家隔離方式應對新冠疫情。人類活動減少,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隨之擴大,世界各地野生動物進入人類居住區域的報道屢見不鮮。

什麼原因造成了近年來“熊出沒”增多?連續兩起熊襲擊人事件,是否也與疫情期間實施的居家隔離措施有關?熊類活動頻繁地區的居民如何避免與熊發生衝突,保證生命安全?

江油事發地十多年前還無熊

根據官方通報,5月17日晚7時許,江油市馬角鎮沉水村一對母子在週末返校途中被黑熊襲擊,7歲的男孩得以逃脫,其母和先後聞訊趕來的兩名中老年男子遭黑熊襲擊身亡。

當地村民向媒體表示,上山挖藥時經常碰到熊,但熊襲擊人的情況還是頭回發生。也有村民表示,已經30多年沒聽說有熊出沒了。

劉芳對黑熊的研究始於2003年四川唐家河自然保護區的黑熊棲息地調查。爲撰寫博士論文《四川亞洲黑熊空間分佈與人熊關係研究》,在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幹部職工支持下,她曾於2005年至2007年在四川進行了3年的野外調查和社會訪問。2017年至今,劉芳又參加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IUCN聯合組織的四川黑熊野外種羣調查項目。“我們調查了四川100多個縣,兩次調查呆在四川的時間加起來應該有5年。”劉芳說。

2005年,劉芳和團隊在涼山調查時發現黑熊洞穴。

對5月17日的事發地江油馬角鎮,劉芳非常熟悉。“2005年的時候我們就到馬角鎮做調查,到處問老百姓有沒有見過黑熊。當時他們說見過的很少。我們上山做了樣線,沒找到黑熊痕跡,確認該地沒有黑熊分佈。”

 

 

到了2017年,劉芳和北京林業大學的合作伙伴再次造訪馬角鎮,剛到村裏就聽村民說有黑熊,還“喫了幾十只羊子”。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前後十多年的時間裏發生了什麼?

劉芳告訴北京日報客戶端:“這次肇事的亞洲黑熊廣泛分佈在中國、日本、尼泊爾等亞洲國家,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地一直有分佈。近些年,這一區域亞洲黑熊的棲息地在向海拔更低的區域擴展。黑熊在馬角鎮出現,根據我們2017年的觀察,有這樣一些原因:

首先是棲息地的恢復。十多年前的農田退耕之後已經長成次生林或灌木林,其中有很豐富的黑熊的食物;其次,很多人外出打工,村民上山的頻率大大減少,黑熊就更多地出沒;第三,隨着當地近年來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和宣傳工作,村民的意識也提高了,打獵行爲幾乎消失。總的來說,棲息地恢復以及人爲干擾減少,使黑熊種羣向更低海拔的人類居住地擴散。”

黑熊襲擊村民事件發生在傍晚,據報道,共有3只黑熊出現,3位村民在不同時間遇襲身亡。劉芳分析認爲,黑熊連續傷人致死,可能是由於當地長時間以來沒有槍殺黑熊的情況出現,造成人對熊的震懾力下降;黑熊可能缺乏食物,但當前季節無法確定這一點;野生動物通常會避開人,但如果與人突然遭遇,黑熊受驚情況下可能傷人。

5月18日凌晨,江油一隻肇事黑熊被警方擊斃。

“還有一種極端情況是,某些黑熊個體行爲發生了異常,出現連續傷人的行爲,這種情況一般稱爲‘問題熊’,國外的處理方式也經常是轉移到其他地方或直接擊斃。”

劉芳表示,江油馬角鎮的黑熊主動襲擊人,屬於嚴重異常行爲,應當引起關注。

與疫情隔離措施或無較大關聯

今年以來,各國爲應對疫情普遍採取居家隔離措施,人類活動大幅減少。在許多國家,野生動物開始頻頻現身街頭和社區,進入人類的生活區域。青海和四川接連發生的人熊衝突事件,也難免帶來類似的聯想。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祕書長周晉峯向北京日報客戶端表示,長期疫情導致人類活動大減,給野生動物擴大活動區域帶來了極好的機會,全球範圍內野生動物的活動區間、範圍、密度都明顯增加。

“但這只是野生動物頻頻進入人類生活區域的一個偶發原因。長期原因還是工業文明導致人類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大規模侵佔,使它們的傳統棲息地和活動空間受到極大擠壓。這次疫情發生後,形成一個迅速的反彈。”周晉峯說。

不過,在劉芳看來,國內連續兩起人熊衝突事件與新冠疫情的關係難以判斷。

青海治多縣位於三江源地區,劉芳及其團隊的研究表明,三江源區域的人熊衝突事件在2006年後和2015年後有兩次急劇增多的趨勢。“原因很複雜。藏區從2000年開始收繳槍支,爲牧民修建定居點。牧民對熊的震懾能力下降,熊越來越不怕人,定居點儲存食物氣味對熊的吸引……多重因素都可能是人熊衝突增多的原因。”

劉芳認爲,三江源地區地廣人稀,此前實施的疫情隔離措施不一定非常嚴格,在治多縣這起事件中可能有一點點影響,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

和治多縣類似,四川的人熊衝突事件一直以來也時有發生,與疫情的關係不易判斷,“很難確認動物是否識別出人類在進行隔離。”劉芳說,馬角鎮有條公路,村民居家隔離期間應該還是車來車往的。

2005年至2007年,劉芳的團隊在四川100多個縣做的抽樣調查中,有70多起村民被黑熊傷害的記錄。劉芳表示,其中雖然只有2人身亡,但這組不完全的數據已經說明四川人熊衝突的高發性。

媒體報道中,馬角鎮東北20公里外的江油雁門鎮,2018年就曾發生放羊人被黑熊襲擊的事件,受害人頭骨骨折,多處受傷。

值得注意的是,救治這位放羊人的江油市第二人民醫院一位醫生當時對媒體說,從醫多年第一次遇到人被黑熊咬傷的情況。據劉芳介紹,2005年他們在雁門鎮調查時同樣沒有發現黑熊分佈的痕跡。可見,與她實地調查的結論相符,黑熊在江油地區的活動範圍擴大,人熊衝突增多,是近年新的現象。

防熊噴霧應爲相關地區居民必備

“全世界總共有8種熊類,除了大熊貓是相對溫順的,其他基本都跟人有衝突。最近兩起人熊衝突中的棕熊和亞洲黑熊,在全世界跟人的衝突都很普遍。”劉芳說。

熊和人的衝突何以多發?劉芳解釋說,熊是雜食性動物,既喫草、漿果、堅果等植物性食物,也喫旱獺、鼠兔或死亡動物等動物性食物,食物來源非常豐富,適應能力比單純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要強,加上熊類在自然界幾乎沒有天敵,其他大型動物棲息地範圍因人類活動明顯縮小情況下,熊類與人類的活動區域仍然很接近。

根據劉芳對四川、雲南高黎貢山和青海三江源地區人熊衝突的研究,亞洲黑熊在中國與人衝突的情況是比較嚴重的,棕熊在青藏高原造成的損害也超過了世界其他棕熊分佈地區。

201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有關部門製作的帶有防熊提示的日曆。

“熊襲擊人對城裏人來說也許只是童話故事,但在深山裏根本不是,是實實在在發生的。”劉芳說,在熊出沒的地區行動必須嚴格做好防熊措施,否則十分危險,“首先上山的時候要避免單獨行動,一定要兩三人以上結伴而行;行進中要不斷髮出大的聲響,唱歌、說話,或者晃動樹枝都可以,讓野生動物知道有人經過。一般來說野生動物是怕人的,認爲聲音會吸引它們靠近是個天大的誤解。人熊衝突中熊和人突然遭遇,受驚後襲擊人是最常見的情況,沒有原因地主動攻擊人極其少見;還有就是帶上防熊噴霧,這應該是相關地區居民必備的,在北美非常普遍,但目前國內基本還沒有。”

劉芳介紹,防熊噴霧通常含有刺激性成分。在野外遭遇熊時用防熊噴霧噴熊的頭部和眼睛,趁熊暫時失去視力快速離開,已被證明對保護生命安全十分有效。

“一旦和熊突然遭遇,應該保持鎮定,緩慢後退,退出幾米後再逃跑。熊都有一個自己認爲的安全範圍,當人進入這個範圍會引起熊的攻擊。”

對很多故事裏提到遇到熊可以“裝死”的說法,劉芳表示應該沒什麼用,“像江油馬角鎮這次事件,黑熊還是把人拖了很遠的。”

大概由於防熊措施得當,在四川進行野外調查的共5年期間,劉芳還從沒有真的遇到過黑熊。

在2005年和2017年,劉芳的團隊用15公里長、15公里寬的網格對整個四川省進行了區域劃分,通過兩次對比調查得出結論,亞洲黑熊的棲息地範圍在四川的山地林緣擴展了。

事件發生後,江油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對媒體表示,爲了生命安全,可能會對事發地附近的幾戶村民進行生態移民。

劉芳說:“整個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目前人熊衝突是在加劇的。希望有關方面能加快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緩解衝突措施。生態環保舉措促進生態恢復,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熊類的活動範圍並提高了棲息地質量,人熊衝突增多的趨勢如果不能得到緩解,可能會破壞我國多年來生態保護的成效。尤其是造成人的生命財產損失,可能會影響老百姓對生態保護的認可態度。”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白波編輯:T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