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什麼孩子們這麼小就開始焦慮。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到了高中就會跟媽媽說:你別說了,你給我走開。

爲什麼孩子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學習?如何讓孩子願意學習,解放這一批心累的“陪讀老母親”?著名心理諮詢專家陳默老師針對這兩個問題給出了一針見血的答案。

01.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很可能是有學習技能障礙

學習這件事,先決因素其實是身體條件。打個比方,一個孩子在教室裏坐兩節課,若沒有足夠良好的脊柱、肌肉平衡,一定東倒西歪坐不住;還有些孩子,沒寫幾個字就坐不住椅子了,通常是脾胃虛弱,得要好好調理。

可父母卻總是把這些現象解釋成是孩子的態度問題,要不就是打擊孩子:爲什麼別人做得到,你卻做不到?這就像和一個老奶奶說“爲什麼別人跑得快,你跑不快”一樣的道理。

面對這些“做不到”的孩子,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安撫的話語,保護好他們的心理,孩子纔不至於被摧垮。

你慢一點,沒關係的,你現在做得不好,過兩天一定會做得很好。

不用急,慢慢來。你現在寫字不到位,是因爲你手的力量還不夠。

其次,爲人父母,起碼要懂些營養學的皮毛,也要懂得免疫保護。如今的孩子被家長折騰得太累了,上學,去興趣班、補習班,有時喫飯都是在車上喫的,這樣緊張疲倦的生活,不但讓孩子更易染上傳染性疾病,還影響身高。

02. 影響孩子學習的三大心理問題

說完了生理角度的“學習機能障礙”,再來說說心理問題。

如今的孩子和從前不同了,恐懼、不自信、焦慮,這三大心理問題在我的臨牀案例中可謂普遍。然而,這三大問題,本質上都和母親有密切的因果關係。

孩子的恐懼,源於三重安全感的缺失

1、孩子在0-3歲沒有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安全感的本源是母愛,而母愛在這個階段的孩子身上得有實實在在的表現——母乳餵養,以及母親在身邊的陪伴。

2、孩子在3-6歲沒有父親陪伴,也會造成恐懼。小孩3歲開始下地探索世界,而父親就是他勇氣和力量的來源,即生理安全的保證。若這個階段父親缺失,那麼這個孩子會變得膽怯、懦弱,在學校裏還容易受欺負,連學習都會影響。

3、孩子的恐懼來源於母親的情緒。孩子跟母親是臍帶剪斷、潛意識完全相連的關係,母親是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爲人母親,若經常情緒崩潰、歇斯底里,那麼孩子的最後這道防線都塌了,如何有能量專注學習?

孩子的不自信,源於慾壑難填的母親

沒有人生來不自信的。每個不自信的孩子背後,通常都有一個百般挑剔的母親!

媽媽給孩子提要求,要考第十名,孩子就考了第十名;媽媽又說了,向第五名進軍,再超過你們班第一名;孩子考了第一名,媽媽又說,你給我保持下去。

那麼這個孩子一輩子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媽媽要的高度。而如果連一個孩子的母親都不看好他,那麼在他心裏,全世界就都不看好他了。

就算生了一個醜八怪,你都要向全世界宣佈我家孩子最好,這纔是媽啊!

孩子的焦慮,源於母親的焦慮

從前我治療高中生、大學生的焦慮症,現在都是小學生。

爲什麼孩子們這麼小就開始焦慮?就是因爲他們身後有一羣焦慮的媽媽,在孩子回家進門後,緊跟着一連串問題:今天考試怎麼樣?老師批過分數嗎?全班最高几分,最低幾分,平均幾分,你幾分?一碰到分數就錙銖必較。

教導主任才一天到晚關心學習,媽媽是要關心孩子早飯喫得好不好、要不要多加點菜的人啊。

03. 母親的焦慮來源

虛榮

虛榮的女人有個共同特徵,愛假想。她會想象同學聚會的時候,大家都在講孩子的學習問題,她就炫耀自己的孩子現在是班裏的學霸,同學們都投來羨慕的眼光。心中可能還暗自得意:別人家再有錢,有什麼了不起,孩子學習這麼差!

但虛榮這東西太膚淺了,奉勸各位媽媽,千萬不要虛榮。

不自信

母親有時候會不自信,不知道將來能不能培養出一個成才的孩子。這點可以理解,但我只建議你思考兩個問題:“你是不是努力要求自己做一個寬容別人,善待弱者的人?你是不是一直在教育你的孩子要寬容別人,善待弱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放心,你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差。

低層次的競爭是體力競爭,我比你強我排隊插在你前面;中等層次的競爭是智力競爭,我比你狡猾,我把你比下去;但是,高層次的競爭一定是道德競爭。

文明到達怎樣的高度,其標誌就是如何對待弱者。你的孩子如果能善待弱者,則表明他的文明程度很高,將來又怎麼會發展不好呢?

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還有一些媽媽之所以焦慮,是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譬如你的理想是進清華北大,當初自己差了5分沒進,現在就要求孩子一定進清華北大。但也許你的孩子想考分數很低的戲劇學院,於是你就開始焦慮了。

但你其實忘了,人和人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氣質類型。爲什麼這個社會上大家都很努力,但有些人就是一直沒有成就?因爲每個人都是人才,但只有走對了地方,潛能纔會被激發,將來才能走得高遠。

04. 讓孩子願意學習的前提

是母親修煉到這兩層境界

第一層:做一個“會療傷”的母親

曾經有一個媽媽跟我說:我覺得很虧欠我家孩子,我們家沒買新房子,也沒有車,而他同學家裏開出來就是好車,我覺得很虧欠孩子,感覺給不了孩子幸福。

我說,你錯了。孩子的幸福不是寶馬車和大別墅,而是他回到家,家裏有一對會療傷的父母。

孩子在外是有自己壓力的,學業、同伴、師生關係,乃至將來進入社會,壓力來自四面八方。但每一次回到家,就回到了遮風擋雨的地方,還有父母給他療傷,如此一來纔有力量重新出門迎接挑戰,戰勝困難。

舉個例子,一個小孩回到家說:媽媽,我要拿激光槍把學校所有的人都射死。如果是一個不會療傷的媽媽,那她一定說:你說什麼東西啊!你的學習成績這麼差還要怪老師,別說老師不喜歡你,我都不喜歡你!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到了高中就會跟媽媽說:你別說了,你給我走開。

如果是一個會療傷的媽媽,她會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那麼對話可能是這樣的:

“你怎麼啦?在學校不開心是不是?”

“我不開心,老師讓我抄五遍。”

“哎呦,抄五遍是不開心,換成媽媽也會不開心。但你看老師讓你抄五遍多好,你現在就寫得又快又熟練。”

你看,這個媽媽多會說話。孩子的負面情緒馬上被治癒,第二天照常開開心心到學校上學。

母親給的力量,真可謂“加油站”的力量。會療傷的母親,及時療愈孩子所受的傷,纔不至於傷痕累累,沒有力量再面對困難和挑戰。

第二層:做一個“定海神針”型的母親

媽媽的情緒是家庭的魂。一個媽媽把自己打理好了,也就是說,她的情緒相對來說是穩定的,那麼這個家也就穩定了,她的家庭就通常是一個比較和諧的家庭。

好的女人是家裏的“定海神針”。丈夫回到家一看到太太在,孩子回到家一看到媽媽在,他們就能安下心來。她總是在老公面前說孩子好話,在孩子面前說老公好話。兩邊都是好話,這個家就和諧了。

你可以想想看,若回到小時候,是不是很希望有一個像“定海神針”一樣的媽媽呢?

我經常聽到媽媽們抱怨:我和老公不爲其他事情吵架,老是爲孩子吵架,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觀點衝突很大。

這個問題太好解決了。家長會是誰開的?學習的事情誰打理?是媽媽,那就和孩子他爸報喜不報憂。仔細想想,你們每一次商量就是吵架,但吵的問題真是孩子嗎?很多時候,夫妻是把孩子當做媒介來吵,但最後受傷的卻是孩子。

孩子會想:我就是個害人精,我要是學習好,他們就不吵了。於是,孩子陷入了無盡的自責和壓力中去。學習更加搞不好。這是個惡性循環。

所以歸根結底,請每位母親努力成長,打理好自己的情緒,因爲你的情緒實在對孩子太重要了。

未來看哪個家庭會打理孩子,也就是看他們是否知道孩子讀書好的根本原因在哪裏,是否清楚地領悟到,自己所營造的環境和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讓孩子心神安寧。

如果父母現在還在想着競爭再競爭,爭第一爭第二,也只能適用於十年前了。現在的孩子特徵就是這樣,你要逼他競爭,他就躺下了,索性不競爭,不學了。

所以,你要讓他安心,先把自己的內心調整好,成爲一個有心理力量的人。這樣的孩子,一定能讀好書,未來也一定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