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当周朝突然进攻的时候,商朝的军队大都在外远征,来不及调回,所以只能派包括奴隶在内的杂兵上战场。后来姬昌病逝,姬发继位,他先是看准时机,趁着纣王将他的伯父比干杀害之后,认为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迅速出击,当消息传到都城不久周朝部队就已经兵临城下。

大家好,我们的小楠姐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比比皆是,但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如此胜利方式的战斗应该要属牧野之战了。牧野之战是发生在商朝末期的,商纣王与周武王之间的一场战争,虽然兵力不及对手,但武王还是用并不巨大的代价赢下了这场战斗,推翻了对手的暴政,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崭新的国度。
周朝为了这场战斗经历了两代人的准备。姬昌原本只是管理着西部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小区域,后来由于他为人宽容,不少苦于纣王暴政的诸侯都前来投靠,于是他趁机壮大。他在一边称王的同时,一边保持着对商朝的效忠,因为他认为当时并不是最好的时机。后来姬昌病逝,姬发继位,他先是看准时机,趁着纣王将他的伯父比干杀害之后,认为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迅速出击,当消息传到都城不久周朝部队就已经兵临城下。纣王仓促之下只能征集奴隶等民兵,但是不敌周军。最后,他在鹿台自焚,商朝灭亡;牧野之战也由周军的胜利告终。
为什么当时综合实力更强的商朝反而输掉了这场战斗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从商朝的角度来看:首先,当时的综合国力是不容乐观的。商朝当时致力于征讨夷族,路途遥远,战事缠绵,虽然节节胜利但是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所以,当周朝突然进攻的时候,商朝的军队大都在外远征,来不及调回,所以只能派包括奴隶在内的杂兵上战场。
其次,商纣王残暴成性,不听劝阻,反而对经常进谏的伯父比干动了杀心。虽然当时商朝奸臣居多,但是有比干这样的大臣在周朝想一举成功是很困难的。于是武王一直等到比干死后才发兵进攻,果然,效果显著。
最后,纣王不得民心。虽然周军势弱,但是支持周军的当时占了绝大多数诸侯国,他们提供了很多军事上的支持。手下的士兵个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相反,纣王由于亲军在外,于是他向其他附属诸侯国抽调士兵,但是没有回应。无奈,整合的部队又多是战俘奴隶,没有太强的作战能力,面对有备而来的敌人,只能倒戈,或窜逃。
那么从周朝的角度来分析呢?首先,周朝在举兵攻打之前,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一方面,姬发收服西北的羌人部落,断绝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宣扬新的政策与思想,收集民心,壮大队伍。在做好这些的同时,他们出兵征讨忠心于商朝的附属国,逐渐斩断这些国家与纣王的联系。有了这些准备,他们才能放心地发起总决战。
第二,周朝的战术很高级。在牧野决战的时候,姬发看出敌人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的军人只占少数。于是他派几百号人前去演练,震慑,佯装发起进攻,打散对面的军心;当他发现时机已到,就派出全军突然进攻,在前面的奴隶心中害怕,纷纷丢盔弃甲,不战而逃。周军没有在这些人身上过多纠缠,他们看准了在军队最后方的商朝军队,借着倒戈回跑的人们给他们造成的困扰,一举冲破防线,直捣都城。
总之,周朝从一个小势力开始,隐忍多年,暗中壮大,看准最好的时机,历经了两代人的努力,终于一举推翻商朝。在这之后,姬发清除掉了分散在各地的商朝余党,待肃清干净,才真正改朝换代,建立新朝。而纣王,虽然有着过人的胆识,超群的武艺,不可小觑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不听劝诫,一意孤行,甚至谋杀忠臣,寒了文武百官及诸侯国的心,他的失败是注定的。那么,你们认为牧野之战周军能以少胜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原创作者:二三七七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源自网络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