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零一七年八月十五日,蒙古成吉思汗大學在蒙古國戈壁省發現了一處摩崖石刻,經過中國和蒙古聯合的考察隊確認這處石刻就是漢代班固所著的《封燕然山銘》。2017年時,內蒙古大學的專家到蒙古國中戈壁省杭愛縣對摩崖石刻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兩個國家的專家共同努力一個月之後,這處摩崖石刻終於有了研究成果,原來這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班固所撰寫的《封燕然山銘》。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首詩出自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詞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爲我們描述了一幅蒼涼壯闊、蕭瑟荒僻的邊塞圖;在下片,詞人主要表達的是邊關將士對家鄉的思念和以及壯志未酬的情懷。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國外驚現漢字石刻,24年後才知會中國,考古專家:已確認是東漢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其中,“燕然未勒”指的是:戰事未平、功業未立,表達了壯志難酬的悲慼心情。燕然:說的就是燕然山,如今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後來燕然泛指我國的邊塞地區。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東漢大將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去塞三千餘里,後登上燕然山,命令隨行的班固爲大破匈奴所書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刻石勒功而返。後來,中國古詩文在記敘建功立業的時候,常常引用“燕然勒功“,而其也成爲了武將們的人生理想。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長期以來,俄羅斯、蒙古、中國的專家們都在尋找着《封燕然山銘》的蹤跡。二零一七年八月十五日,蒙古成吉思汗大學在蒙古國戈壁省發現了一處摩崖石刻,經過中國和蒙古聯合的考察隊確認這處石刻就是漢代班固所著的《封燕然山銘》。至此,人們終於揭開了那近兩千年前的石刻的神祕面紗。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在1990年時,有兩位蒙古國牧民在途中遇到了大雨,於是就去杭愛山南麓避雨,結果卻在這裏發現了一處漢字摩崖石刻,之後當地有關專家就來這裏研究調查,但是不管怎麼努力,這處石刻始終沒辦法成功解讀。後來已經過了24年,也就是2014年時,蒙古國才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中國內蒙古大學的著名蒙古學家齊木德道爾吉,邀請他到蒙古國一起研究考察。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2017年時,內蒙古大學的專家到蒙古國中戈壁省杭愛縣對摩崖石刻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兩個國家的專家共同努力一個月之後,這處摩崖石刻終於有了研究成果,原來這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班固所撰寫的《封燕然山銘》。《封燕然山銘》石刻在歷史資料中多有記錄,但是具體的位置一直沒能確定,中國考古隊在調查明白後,也很驚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封燕然山銘》石刻刻在一塊紅色岩石上,離地面大概4米,石刻的寬度是1.3米,高度大概0.94米,總共有260多個字,考古隊成功釋讀出來的有220多個字。從石刻的內容來看,描寫的是東漢時期和北匈奴大戰的場景,當時班固作爲中護軍隨軍出征,在凱旋的途中寫下了摩崖石刻,後來人們還用“燕然勒功”來作爲建立功勳的典故。而我們現在看到這處石刻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感慨吧,歷史的演替從來都不是我們能干預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如果想要欣賞班固曾留下的石刻大作,我們在去蒙古國旅遊時,就可以杭愛山看看。當然了,蒙古國可以遊玩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蒙古國家歷史博物館、成吉思汗景區、額爾德尼昭、庫蘇古爾胡等,這些地方都很有蒙古國的特色,要是對蒙古國的歷史和文化感興趣,不妨到這些地方欣賞參觀。其實,在蒙古國境內發現我國的漢字石刻也並不意外,畢竟在古代時,蒙古國和我國有着比較複雜的關係,大家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