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及我國的人才分佈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山西出將,山東出相”。

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爲山西省自古出將帥,山東省出國相。山西地處高寒山區,草長馬肥,歷來是胡漢頻繁爭奪的邊庭重鎮,出將才似乎實至名歸;山東爲孔孟之鄉,教育發達,文化繁榮,所以多出相才。這種解釋乍一看很有道理,實則經不住推敲。

首先,“山西出將,山東出相”出自《後漢書》,是史學家班固總結出的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原文如下:
秦、漢已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秦時將軍白起,郿人;王翦,頻陽人。漢興,鬱郅王圍、甘延壽,義渠公孫賀、傅介子,成紀李廣、李蔡,杜陵蘇建、蘇武,上邽上宮桀、趙充國,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賢、慶忌,皆以勇武顯聞。蘇、辛父子著節,此其可稱列者也,其餘不可勝數。何則?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
這裏,我們需要注意的有兩點。其一,班固是東漢時期的史學家,他總結的這一現象肯定是建立在以前的歷史之上的,正如文中所言“秦、漢已來”;其二,此山並非指太行山,而是與函谷關並稱的崤山山脈。崤山屬於秦嶺支脈,在河南省西部,洛寧縣西北,古人常以崤山作爲東西的地理分界線,以東爲山東,主要指崤山以東的黃河流域,既包括今天的山西地區,也包括秦之外的其他諸侯各國;以西爲山西,主要指崤山以西的地區,主體在秦國,主要包括秦國核心區域以及統治下的陝西、甘肅、四川等地。由此可見,古時之山東、山西和現在的兩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爲什麼會出現“山西出將,山東出相”呢?原因不難理解。古時山西處於邊境,北近羌胡等遊牧民族,常年發生戰爭,人們崇尚武力,習慣鞍馬騎射,出將才倒是極爲正常的事。班固提到的白起、王翦、 蘇建、公孫賀就出自山西之地,可謂山西將才的代表;而山東文化習氣濃厚,異族入侵較少,環境相對安定,出相才也在情理之中。先秦之管仲、晏嬰、蘇秦、藺相如,秦時之李斯,以及漢之蕭何、曹參均來自山東之地。

雖然從整個歷史進程來看,“山西出將,山東出相”這種說法並不恰當,但也並非完全沒有意義,我們應該更加理性的看待環境與人才成長的關係。這對於當下各地的“人才爭奪戰”還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