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有一名玩家評論自己的遊戲體驗,他在遊戲中堅定地維護着正義,不論面臨什麼選擇都毫不猶豫的選擇"反抗",除掉瘋狂飆車殺人的司機,堅定的支持着水晶廚房的人,對組織發來的郵件毫不理會,在FBI調查組織時義無反顧的站出來指證,但是彷彿一切都沒有什麼改變。相對於《旁觀者》那個離我們遙遠的極權社會,《不要餵食猴子》離我們的生活更近,遊戲中我們會被手中所掌握的他人隱私,引動內心深處的陰暗面。

所知越多,慾望也就越大,我見到屠龍的勇士向深淵深處走去,直到從深淵飛出一條惡龍。

《不要餵食猴子》初見此名還以爲是一款動物園模擬器,待看過遊戲的基本介紹,原來這是一款"偷窺模擬器"。遊戲採用了的像素風格,畢竟是一款"偷窺"爲主要玩法的遊戲,像素風格可以更好的幫助玩家區分現實和遊戲,就像反烏托邦遊戲《旁觀者》一樣,必須要給玩家劃上一到明確的界限。《不要餵食猴子》不僅是遊戲的名字,也是在遊戲背景下對玩家的忠告。

在遊戲中玩家扮演的是一個在現實中渾渾噩噩的人,爲了逃避這乏味無聊的生活,加入了一個自稱是"靈長類動物觀察俱樂部"的組織。然而這個組織卻是一個通過隱蔽的攝像頭窺探他人隱私的祕密組織。其中所謂的觀察對象"猴子",也正是我們周邊的陌生人。"偷窺"是對這款遊戲最爲直接的描述,而"餵食猴子"就是該款遊戲的核心玩法。在遊戲中,"餵食猴子"指的是通過不同的途徑與觀察對象接觸。遊戲的玩法相對簡單,主要是通過各種選擇推動遊戲的進程。

在遊戲中主角被設定了健康值、飢餓度和清醒度,這些設定就需要玩家合理地調整遊戲選擇,通過打工和進食等活動來保證自身的狀態值處於穩定,不然會導致遊戲提前結束,而這一設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爲遊戲增加了一定的策略性。玩家需要通過遊戲內的電腦程序"MonkeyVision 2.1"窺視或者干涉陌生人的生活,通過收錄關鍵詞獲得更多的劇情線索,以此推動調查進度。

當達到一定要求後,玩家就可以通過電話或者聊天來與"猴子"進行交流,籠子事件會根據玩家不同的選擇帶來不同的後果和結局。在玩法和題材上這款遊戲與"旁觀者"極爲相似,不同的是"旁觀者"的世界是一個極權政府統治的,而《不要餵食猴子》則更像是當下現實的世界。雖然都有着明顯的反烏托邦元素,但是《不要餵食猴子》並沒有直接的表現出來,而是在遊戲的過程中一步步的加深"反烏托邦"元素,玩家往往看到結局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過是一場"政治操弄"。

當我在體驗《旁觀者》時,可以明確地感受到極權下的高壓,而《不要餵食猴子》則更爲輕鬆甚至幽默。對於現實中的我們來說,其實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絲窺探別人隱私的衝動。我們或許並不想以此來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但是卻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自我寬慰。當你發現一向待人彬彬有禮的朋友也會破口大罵時,當你發現班上的尖子也曾花錢購買論文時,當你發現心目中純潔的男神或女神其實私生活極其糜爛時,你會感到失望同時也會感到輕鬆。"交心"所帶來的輕鬆便來自於此,相互傾吐難言之隱,會將彼此的關係拉得很近,同時也會從對方的難言之隱中寬慰自己。

這看上去好像很自私,但其實大多數人本就是自私的,即使是在遊戲中。在《不要餵食猴子》中玩家會遇到各種選擇,可以敲詐勒索你的觀察對象,也可以向處於困境的他們伸出援手,但是後果並不一定像你想的那樣美好。在"營救宇航員"這個任務中,玩家可以不斷地收集信息,並且持續發表消息和錄像來營救"新星七號"失聯的宇航員。但是當宇航員被營救回來之後,玩家會在報紙上看到司法部長死亡的消息,而這個司法部長卻一直對"新星七號"的失聯提出質疑,換言之他也一直在爲營救宇航員而努力。不過"新星七號"的失聯與總統有着直接關係,而這也正成爲了司法部長的催命符,慘遭謀殺卻被報道爲自殺。看到這裏,不由得會想,我們自以爲的營救計劃,是不是也成了司法部長的催命符。

曾有一名玩家評論自己的遊戲體驗,他在遊戲中堅定地維護着正義,不論面臨什麼選擇都毫不猶豫的選擇"反抗",除掉瘋狂飆車殺人的司機,堅定的支持着水晶廚房的人,對組織發來的郵件毫不理會,在FBI調查組織時義無反顧的站出來指證,但是彷彿一切都沒有什麼改變。他在遊戲中每邁出正義的一步,卻總能看到更"骯髒"的內幕。正義的司法部長被殺,民兵組織與軍火商的走私,一切的一切都與遊戲中的"沃克"總統有關。瘋狂的卡車司機反對沃克,於是被支持沃克的民兵組織滅口,遊戲不會告訴玩家如何選擇纔是對的,有一刻我感覺我們只是一臺龐大機器上的齒輪,我們只看得到自己轉動的關聯着誰,卻根本不知道這臺機器是用來做什麼的。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曾在《善惡的彼岸》中這樣寫,"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爲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別說凝望深淵恐怕接近都是奢望,而在遊戲中的我們卻可以深入到深淵之中。在《旁觀者》中我們扮演爲政府工作的監視人員,監視着租戶們的一舉一動,時刻向上級反映。結果我們會發現,要想生活得不錯,必須進行陷害、勒索等行爲。我們身處深淵之中,也逐漸被深淵同化,在《旁觀者》的世界中,我們可以明確地體會到"身不由己"的感覺。

如果說《旁觀者》中的我們是被動滑入深淵,那麼《不要餵食猴子》便是告訴我們"你本就是深淵的一部分"。在遊戲中潛移默默的讓我們做出選擇,同時在事件結束時告訴我們你的選擇是"錯的"。雖然我們在遊戲中只會看到事件的結果,一如在"拯救宇航員"事件中也只是在報紙上看到司法部長自殺的消息,但是我們會在心中質疑自己的選擇。這看上去很像"電車難題"卻有着本質的不同,我們要做出的決定不是救不救誰,而是正義處於兩難之地,我們成爲了處刑正義的幫手。

相對於《旁觀者》那個離我們遙遠的極權社會,《不要餵食猴子》離我們的生活更近,遊戲中我們會被手中所掌握的他人隱私,引動內心深處的陰暗面。但當我們選擇堅持正義時,又會發現自己所做的宛若"蚍蜉撼樹"。只有我們不斷地深入"深淵"纔有可能擁有影響深淵的能力,但是又有誰能明確地劃清自己與深淵的界限呢?屠龍的勇士存在的意義就是屠龍,當惡龍死去,勇士的存在也就變得迷茫,而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也只不過是惡龍的鱗甲,勇士的利劍罷了。我們看似有很多選擇,好像舞臺上的主演,可惜往往我們參演的都是一臺木偶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