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時天下並不太平,除了李定國等人,清朝還要防備東南沿海,實在是沒啥兵可調了,靠八旗這麼點人要掃平全國現在看來不現實,往往是按下了這頭那頭又翹了起來,反而是八旗兵被日漸消耗,這樣下去不是事,很危險,只能重用漢軍了。本身清朝收編的綠營,已經把投降的明軍沙汰了一遍,十個人裏只能留一二個人,洪承疇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大浪淘沙,精挑細選之下,最終選出了一萬一千多名合格的兵將。

1652年(永曆六年、順治九年),蟄伏在雲南的張獻忠大西軍餘部在養精蓄銳數年後,成爲了江河日下的永曆政權的支柱。

孫可望一聲令下,大西軍整編爲明軍出滇抗清。張獻忠手下原本有四大義子,也是他最爲得力的四個將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其中艾能奇已在之前陣亡,剩下三人裏最能打的,首推李定國。

李定國也當仁不讓,率自己手下主力直入湖南,在靖州大敗清軍勇將張國柱,隨後席捲湖南,清朝在當地最高軍事長官續順公沈永忠放棄了長沙退到嶽州,湖南大部都被明軍收復。

李定國兵鋒不減,隨後掉頭從全州殺入廣西,七月圍攻桂林,城內的孔有德無法突圍,只得一把火把自己送上了天。

李定國平定廣西后再次率軍入湘,在衡陽與率兵前來增援的清軍敬謹親王尼堪決戰,陣斬尼堪,短短几個月內兩蹶名王,天下爲之震動。


明軍的反擊一下打懵清朝,這時多爾袞在順治七年剛剛暴亡,順治親政後對多爾袞展開清算,多爾袞一派的大臣被如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何洛會等都被清洗。八旗官兵在幾場大戰裏傷筋動骨,開國王爺們又或病或亡,順治用人一時有點捉襟見肘,經過討論,順治十年(1653年),清朝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任命洪承疇出任五省經略。

當然,名義上是五省,實際是三省,因爲雲南和貴州不在清朝控制範圍,只有湖廣、廣東、廣西存在清朝軍事力量。雖然是總督三省,也已經權力很大,相當於明朝的三邊總督,這在清朝歷史上也是破天荒頭一遭。

對洪承疇來說,總督數省這種事,他早在崇禎四年就幹過,那時候是接替被罷免的楊鶴。此後他又總督薊遼,在松錦統帥八路總兵,經略五省這種事也算得上輕輕鬆鬆。

不管是幾省,洪承疇現在面對的火燒眉毛的情況是要調兵。因爲八旗軍人數本就不多,經過入關後近十年的作戰,補充的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何況除了戰場上的消耗,還有天花等可怕疾病讓八旗折損衆多人口,橫行東亞的八旗兵,在這個階段戰力已出現了下降。

調兵,調哪裏的兵呢,八旗總共就那麼點人,還要留人拱衛京畿,經過李定國等人這麼一折騰,能派出去的真心不多了。


洪承疇上疏給出了建議,

“選調堪戰將兵以期剿撫奏效”

,條件只有一個“堪戰將兵”,也就是說,只要你能打,別管什麼旗兵漢兵了,統統調給我。

此時天下並不太平,除了李定國等人,清朝還要防備東南沿海,實在是沒啥兵可調了,靠八旗這麼點人要掃平全國現在看來不現實,往往是按下了這頭那頭又翹了起來,反而是八旗兵被日漸消耗,這樣下去不是事,很危險,只能重用漢軍了。

洪承疇的調兵條件看似簡單,其實很苛刻,首先是有地域限制,

“其北直、山東、江浙

腹裏

弱兵不得混入”

,只能挑選陝西、山西、遼東、河南籍的兵員,其次必須是精銳中的精銳,不要數量只要質量。

本身清朝收編的綠營,已經把投降的明軍沙汰了一遍,十個人裏只能留一二個人,洪承疇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大浪淘沙,精挑細選之下,最終選出了一萬一千多名合格的兵將。如果按照比例來說,相當於在綠營裏再取十之一二,確實相當精銳。清朝開始真正重用漢軍,就從這裏開始了。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洪承疇本身是福建人,他莫不是對家鄉有什麼偏見,還是南方兵的戰鬥力實在不如北方兵。

其實都不是,南兵不能打嗎,不可能。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就是最著名的南兵,兵源來自浙江,從嘉靖後期的抗倭一直戰鬥到天啓元年,渾河血戰是戚家軍血脈的最後一抹餘暉,令努爾哈赤也爲之膽寒。

除了戚家軍,西南土司兵也始終是明朝調兵的不二選擇,號稱狼兵,兇狠可想而知。

洪承疇是個極聰明的人,他提出這樣的要求,原因是看到南北兵之間的矛盾。

南兵和北兵之爭,是明朝軍事上一個不可言說之痛。

南兵善戰,戚繼光練兵有方,朝廷想以此爲模板來訓練北兵,戚繼光去世後,訓練出來的軍隊也依然存在,在吳惟忠、駱尚志、戚金等人統帶下善戰不減當年。

但是再能打的軍隊,也經不住制度的折騰。明朝倚重南兵,調他們去北方作戰,因此給予較爲優厚的待遇。軍隊的統帥卻多是北方將領,在明末軍隊逐漸私人化的傾向下,統帥必定偏向自己嫡系,南兵作爲遠道而來的客軍拿着高薪,就引起了北兵的不滿,於是在戰場上搶功的事就屢有發生。比如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在李如松統帥下的南兵和北兵在平壤之役後就爲了爭功鬧得不可開交,影響到了軍隊的行動。

這些行爲對士氣危害極大,然而朝廷又並無力制止,大明國力衰退,已無決心和能力進行改革,只能聽之任之,矛盾持續下去,甚至發生了萬曆二十三年的“薊州之變”,幾千南兵沒有倒在抗倭的戰場上,卻倒在了自己軍中同僚的刀下,而縱容此事的薊鎮總兵王保卻沒受到什麼處罰。


南兵的心寒了,此後朝廷再到浙江招兵,已鮮有人報名。本來麼,經歷了這樣的事,誰還願意把自家的好兒郎送上不

知刀

會從哪個方向砍來的戰場。

雖然南兵逐漸沉寂,但南北兵的矛盾始終沒有解決。

清初三順王: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再加上吳三桂、李成棟。

這幾位是爲清朝南征北戰,撲滅了弘光、隆武、紹武、永曆等明朝政權的主要漢將。他們所統帶的兵力,主要都是自己在遼東和西北的舊部。

南北兵之間的宿怨,到這時候還並沒有消除。

比如:福建人施琅,起初跟隨鄭鴻逵,鄭鴻逵降清後,施琅被劃撥到李成棟麾下。

李成棟重用的是自己的親信,施琅這樣的南方將領無法得到他的信任。

非但不信任,還要想辦法清除。

李成棟反清歸明後,下令施琅率部遠征福建,卻在路上埋伏下部將郝尚久偷襲施琅,施琅在饒平堅守月餘,兩位從弟戰死,自己僥倖逃生。

不管是在李成棟,還是尚可喜、孔有德等人眼裏,南兵都是

“脆弱不堪,無資戰守”

的存在,根源還是在於積累已久的南北兵矛盾導致的不信任。


洪承疇是什麼人,從萬曆朝開始當官,歷事萬曆、天啓、崇禎,再到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又長期執掌領軍作戰,對這些問題他是門清。

因此,他纔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南北兵之爭,雖是明朝滅亡的一個細枝末節,但正所謂一葉可以知秋,一管可窺全豹,軍事制度上的失敗正是明朝滅亡原因之一。南北兵之爭,終究成爲明朝軍事上不可言說之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