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次的“小神獸”,馬上開始出沒了,每到晚飯後時間,樹林溝邊,全是男女老少,只爲了那一小坨“肉肉”,手電筒、竹竿、手套,裝備齊全,整個過程也就二十天,過了中伏天,會慢慢減少,直至消失,我們老家叫他“及牛爬”,捉它是可以換錢的,印象中最早是1分錢,漲到了現在的8毛錢以外,除了能換點零花錢,捉“金蟬”的過程也是一種快樂。



金蟬是蟬科的代表,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人送外號“蛋白質小王子”,它在沒脫殼之前,用鹽水泡一泡,既能控制它脫殼,還能入底味,最好喫的做法,是下油鍋炸一炸,味道清香,口味醇厚。


小女孩第一次不敢喫,慢慢的也就“開搶”了,外酥裏嫩,肉質飽滿,很多小夥伴問我,喫知了猴的時候,還用不用去掉內臟呢?我忍不住大笑起來,這麼好的東西,掐頭去尾後,還有啥東西?



烹飪知了猴沒有繁瑣的步驟,清洗乾淨,要麼油炸、要麼幹煎,根本不用小龍蝦那樣麻煩,等端上桌,直接給它來個囫圇吞棗,我就是這麼喫了三十年,知了猴生長在地上,根本沒什麼排泄物,它的生長極爲緩慢,活動量不大,依靠樹根的養分,除了肉和蛋白質,幾乎沒其他的,總共就那麼點,扔掉豈不浪費,它渾身都是寶,外殼還能入藥。



捉知了猴,也是個技術活,在沒有手電筒的時候,只能憑藉微弱的月光,圍着樹幹轉一圈,上下掃一眼,看到能動就上手,除了能摸到知了猴,像什麼金龜蟲、青蛙、癩蛤蟆,也經常能摸到,最怕的就是蛇了,也不是沒碰到過,但依然阻擋不了這份熱情,因爲是夜間,大家都結伴而行,人多也就不怕了,反而會相互調侃。



個人每年大約要喫掉一百隻知了猴,現在也不缺零花錢了,沒必要去賣,去年的價格已經漲到一元一隻,集市上有人收購,我們這邊賣的很少,幾乎都自己喫了,又香又脆,撒點椒鹽辣椒麪,有幾個人能忍住不饞呢?小夥伴們可是從小喫到大。



在飯店或者大排檔,菜單上都有一道油炸金蟬,它的賣相好,味道好,用來下酒最合適不過了,整個放進嘴中,外酥裏嫩,鮮香可口,越嚼越香,滿滿的蛋白質。


知了猴不用愁銷路問題,每到夏季,很多冷庫老闆,都會庫存知了猴,跑到山東、山西大量收購,然後轉手在賣掉,很多地方滋生了“職業捕蟬人”,每天能有上千元的收入,多夫妻倆結伴而行,高峯時期一晚上能抓到2000只。



知了猴雖然好喫,但是部分人會過敏,渾身癢得不行,這根據個人的體質不同,東西雖然美味,但是一定要小心,目前很少有反應不能喫知了猴的現象,反而成了各大餐廳的私房菜。


爲什麼南方人很少喫,可能因人而異,地方區域不同,認同也不同,只有少部分人食用,一種新鮮的食物被接受,總要有個過程。


最有意思的事,還是它的名字,竟然每個地方叫法都不一樣,有“知了猴”我知道,比較大衆化,還有叫“姐樓猴,爬蚱,老猴,小小猴,”確實比較有意思,你那叫什麼名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