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藤江之戰,指的是938年中國南漢政權與靜海地區(今越南北部)軍閥吳權之間的戰爭,因發生在白藤江而得名。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形成的影響: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又是由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轉向統一的過渡時期.從表面上看,五代十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混亂、動盪和黑暗的歷史時期,實際上,這一時期一直都存在着統一的因素,而且統一因素在不斷的增長,統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諸方面,特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起到一種強烈的凝聚力作用.正因爲存在着諸多的統一因素,遂使五代十國不同於十六國,南北朝而在短時期內從分裂走向統一.正如熊德基先生所說:“這個時期正是歷史辯證運動的一個轉折點,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正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大家好,我們的用心瞭解歷史中沉澱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歷史教科書對十國的記載少,這本書主體比較籠統。
記載少的原因:
1、十國基本上國運比較短,最長的吳越國也基本上沒知有發生什麼有大影響力的事件。
2、十國的建立,基本上可以看做是黃巢起義的延續(說後遺症也行)。你看,朱溫就道不用說了,黃巢舊將;晉李克用,平滅黃巢的主力之一;前蜀王建,靠田令孜起家,但是最先登臺的還是靠救了被黃巢趕出長安的唐僖宗;吳越錢婆留因爲嚇退了黃巢的前鋒被賞識重用。其他的軍閥基本上都是唐回末藩鎮割據的遺毒,歸入唐史的研究裏就行了。
3、相比五代代而言,十國大部分都有過向中原稱臣的時期。按照習慣,也會把發生在他們那裏的大事件記錄到五代對應的中原王朝史書裏。這樣就顯得十國自己的歷史空洞了好多。
五代十國的大事件簡介
1、洛陽兵變
洛陽兵變是發生在中國五代十國後梁時期的一場兵變。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溫病重,欲立養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後,殺死朱溫,祕不發喪,矯詔監國,令均王朱友貞殺友文。
後朱友珪趕赴洛陽稱帝,羣臣不服,均王朱友貞見狀趁勢起兵,與掌握重兵的楊師厚擊禁軍。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貞兵至洛陽,數千禁軍倒戈,突入宮中。
朱友珪見大勢已去,與妻子張氏一起自殺。朱友貞返回開封即皇帝位,是爲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晉軍壓境之際,同室操戈,逐使國力日衰,不久便爲後唐取代。
2、郭威滅漢
郭威滅漢,是五代最後一個王朝後周建立的事件,發生於950年,歷時1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繼位,拜郭威爲樞密副使。
948年三月河中(今山西永濟)的李守貞、永興(今陝西西安)的趙思綰和陝西鳳翔的王景崇相繼起事,郭威成功地平定這些亂事,結果李守貞和王景崇自焚,趙思綰投降。同一時間郭威又體貼手下,因此深受自己軍隊的愛戴。
但後來隱帝覺得顧命大臣的權力太多,因此開始消滅這些顧命大臣。郭威正在外領兵,聞訊後立刻以「清君側」的名號起兵。
隱帝爲此於950年四月下令將開封內的郭威、柴榮和王峻的一切親屬殺盡。而憤怒的郭威於數日內就攻入開封城,劉承祐被殺。郭威的軍隊在開封大掠。
郭威首先表面上歡迎徐州的劉贇爲後漢皇帝,自己卻借攻打契丹爲藉口北上,而他暗地裏派手下將劉贇殺死,然後又令自己的軍隊擁戴自己爲新皇帝,並裝出迫不得已的模樣。在這樣的狀態下他仍然以「監國」之名登基,其後一個月才正式稱帝。
郭威滅漢導致後漢滅亡,及五代最後的一個王朝——後周的建立。郭威滅漢也致使北漢正式代替後漢。郭威滅漢也象徵五代十國踏入一個新的階段:後周時期。後周是個比較強大的王朝,這都爲未來宋朝的統一打好根基。
3、高平之戰
高平之戰,指的是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與後周在澤州高平城(今晉城高平市)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戰中,後周初戰不利,柴榮冒着矢石親臨戰場,終於扭轉戰局,此戰以後周的大獲全勝告終,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強。
高平之戰是後周和北漢、契丹聯軍之間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爲重要的一次決戰。
4、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僞,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衆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爲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爲“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5、白藤江之戰
白藤江之戰,指的是938年中國南漢政權與靜海地區(今越南北部)軍閥吳權之間的戰爭,因發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930年,南漢君主劉龑派李守鄘、梁克貞討伐交趾,擒靜海節度使曲承美而歸。但不久曲氏的部將楊廷藝就驅逐了南漢軍隊,自稱靜海節度使。
937年,楊廷藝爲牙將矯公羨所殺。938年,楊廷藝的女婿吳權在愛州(今清化)起兵,反對矯公羨。矯公羨見吳權勢力強大,於是向南漢求救。
劉龑早已有吞併交趾的野心,趁機任命兒子劉弘操爲靜海節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矯公羨的名義,率水軍出兵交趾。劉巖自己則屯兵海門(今廣西省博白縣),爲劉弘操的後應。
南漢崇文使蕭益認爲此節氣多雨且又道路難行,勸諫劉龑暫時放慢進兵的速度,多用鄉導帶路。但劉龑不聽,仍命令劉弘操率水軍進兵,從海口(下龍灣)進入白藤江。
此時,吳權已經攻破大羅城,殺死矯公羨。在得知南漢軍隊到達白藤江之後,命令手下的軍士砍伐樹木,製造木樁,並在木樁頂端包上鋒利的鐵皮。吳權將這些木樁插在白藤江入海處的險要的江心裏,同時在河岸一帶設下伏兵。
白藤江江水因漲潮而上升,淹沒了這些木樁。吳權當即命令部下率水軍向南漢軍挑戰。南漢水軍向前攻擊,吳軍佯敗而退。劉弘操果然命令南漢軍追擊,到達了吳軍的埋伏地點。
敗退的吳軍返回死戰。不久以後,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樁全部暴露了出來。許多南漢的大船被刺穿了底部,相繼紛紛沉沒,不少士兵也溺水身亡。吳權的伏兵四起,趁機駕小船襲擊南漢軍,與之展開白刃戰。
南漢軍大敗,損失過半,主將劉弘操陣亡。在得知劉弘操陣亡後,南漢君主劉龑慟哭,率殘部回國。
吳權擊敗南漢軍後,在939年稱王,建立吳朝,都城古螺。從此以後,南漢不再南下攻打交趾。而越南(交趾)開始走向自主獨立發展道路,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正式從中國獨立。
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形成的影響: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又是由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轉向統一的過渡時期.從表面上看,五代十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混亂、動盪和黑暗的歷史時期,實際上,這一時期一直都存在着統一的因素,而且統一因素在不斷的增長,統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諸方面,特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起到一種強烈的凝聚力作用.正因爲存在着諸多的統一因素,遂使五代十國不同於十六國,南北朝而在短時期內從分裂走向統一.正如熊德基先生所說:“這個時期正是歷史辯證運動的一個轉折點,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正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