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大唐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李世民只判了29人死刑,有人说这是李世民善良,但是骆驼认为,这是当时人口缺口太大所引发的无奈。当时李世民是仓促上位,其实天下还没有真正太平。

一场并不光彩的玄武门事变,让李世民提早坐上了皇位。为什么说提早呢?因为李世民对那个天底下,同一时间只能坐一个人的位子,早已经垂涎已久。如果不是李渊和李建成,一手压缩他的兵权,一手剪除他的外援,李世民可能会把篡位这种事,再往后推推,毕竟天下还不太平。

提前上位的李世民,顺利的就开创了贞观盛世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么他当时又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呢?


三年自然灾害

在古代当一国之君,是一个非常依赖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事情。你可以选择像陈后主一样放纵,隋军兵临城下,他依然在自己的“天上人间”,举行“南陈盛宴”;也可以选择像隋文帝一样克制,被迫执行一夫一妻制不说,为了一面彩旗,他竟然不得不离家出走。李世民登基之后,也面临着选择,是故步自封,及时行乐?还是筚路蓝缕,开创辉煌。李世民很“傻”的选择了后者。


选好了方向,那么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先做什么呢?新官上任三把火,可等待李世民的,却是兜头的三盆凉水。上任第一年,关中闹饥荒,一斗米要一匹绢才能换。上任第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逼得李世民硬是亲口吃了一只。


上任第三年,又逢水灾,粮食大面积歉收,京城附近的老百姓,也被允许外出求生。这里之所以用允许,是因为百姓在当时,并不能想去哪里去哪里,尤其是靠近边境的地方。著名的唐三藏就是在这一年,打着外出求生的借口,“偷渡”西去取经的。

战后余波

隋末的战乱,造成最大的问题是人口的流失。隋朝鼎盛时,人口大约有八百万户,但是到了武德年间,人口缩水到了二百万户左右。在古代,尤其是农业社会,人,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充足的人口,就是没有自然灾害,一个国家也很难发展。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大唐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李世民只判了29人死刑,有人说这是李世民善良,但是骆驼认为,这是当时人口缺口太大所引发的无奈。


除了人口问题,困扰历代帝王的还有吏治,这一点对于李世民来说,更为严重。当时在大唐内部,有两股较大的力量,各自为政。从地域上分,一是跟随李渊一起起兵的“关陇集团”,二是团结在李世民周围的“泛山东集团”。贞观初年,四方未定,这两支集团既是李世民的臂膀,也给他的统治带来了一定影响。

老李家打天下的时候,各方的英雄豪杰纷纷归附,这些英雄豪杰并不是来打零工的,都想要个编制。李渊为了给这些人安排岗位,把隋朝时期的部门,给翻了一番,机构体脂率一时间暴增。这给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中央财政,增加了巨大的困难。


当时李世民是仓促上位,其实天下还没有真正太平。燕郡王罗艺,站据泾州跃跃欲试;甘肃叛军话事人梁师都,也一直不愿归降;此外凉州都督李幼良,对李世民的态度也是暧昧不明……不过这些还都是“癣疥之疾”。

李世民最担心的还是北方的突厥,这个李唐曾经明面上的敌人,其实是李世民暗地里的好基友。在李世民篡位前,突厥各部起到了牵制李渊和李建成的作用,但是李世民登基后,这些人就变成了李世民的敌人,在李世民一登基,这些人第一时间就前来分赃,而李世民仅带六骑就退却了对方十万大军。


要说这仅是李世民威武,或者仅双方凭多年的“感情”,骆驼是不信的,这里面,一定还有沉甸甸的“筹码”。而这些“筹码”,对于刚刚创业的李世民来说,不异于剜股割肉。

小结

由此可见,李世民的“创业”之初,接手的本就是一个烂摊子,而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也一点都不比李渊太原起兵时要少。他能开创后来的“贞观盛世”,不光是不容易,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所以骆驼认为,容易这个词从不属于创业。

参考文献:《李世民传》、《资治通鉴》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