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四年,大唐迎來了久違的大豐收,李世民只判了29人死刑,有人說這是李世民善良,但是駱駝認爲,這是當時人口缺口太大所引發的無奈。當時李世民是倉促上位,其實天下還沒有真正太平。

一場並不光彩的玄武門事變,讓李世民提早坐上了皇位。爲什麼說提早呢?因爲李世民對那個天底下,同一時間只能坐一個人的位子,早已經垂涎已久。如果不是李淵和李建成,一手壓縮他的兵權,一手剪除他的外援,李世民可能會把篡位這種事,再往後推推,畢竟天下還不太平。

提前上位的李世民,順利的就開創了貞觀盛世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麼他當時又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呢?


三年自然災害

在古代當一國之君,是一個非常依賴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事情。你可以選擇像陳後主一樣放縱,隋軍兵臨城下,他依然在自己的“天上人間”,舉行“南陳盛宴”;也可以選擇像隋文帝一樣剋制,被迫執行一夫一妻制不說,爲了一面彩旗,他竟然不得不離家出走。李世民登基之後,也面臨着選擇,是故步自封,及時行樂?還是篳路藍縷,開創輝煌。李世民很“傻”的選擇了後者。


選好了方向,那麼就擼起袖子加油幹吧,先做什麼呢?新官上任三把火,可等待李世民的,卻是兜頭的三盆涼水。上任第一年,關中鬧饑荒,一斗米要一匹絹才能換。上任第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逼得李世民硬是親口吃了一隻。


上任第三年,又逢水災,糧食大面積歉收,京城附近的老百姓,也被允許外出求生。這裏之所以用允許,是因爲百姓在當時,並不能想去哪裏去哪裏,尤其是靠近邊境的地方。著名的唐三藏就是在這一年,打着外出求生的藉口,“偷渡”西去取經的。

戰後餘波

隋末的戰亂,造成最大的問題是人口的流失。隋朝鼎盛時,人口大約有八百萬戶,但是到了武德年間,人口縮水到了二百萬戶左右。在古代,尤其是農業社會,人,是一切的基礎,沒有充足的人口,就是沒有自然災害,一個國家也很難發展。據《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四年,大唐迎來了久違的大豐收,李世民只判了29人死刑,有人說這是李世民善良,但是駱駝認爲,這是當時人口缺口太大所引發的無奈。


除了人口問題,困擾歷代帝王的還有吏治,這一點對於李世民來說,更爲嚴重。當時在大唐內部,有兩股較大的力量,各自爲政。從地域上分,一是跟隨李淵一起起兵的“關隴集團”,二是團結在李世民周圍的“泛山東集團”。貞觀初年,四方未定,這兩支集團既是李世民的臂膀,也給他的統治帶來了一定影響。

老李家打天下的時候,各方的英雄豪傑紛紛歸附,這些英雄豪傑並不是來打零工的,都想要個編制。李淵爲了給這些人安排崗位,把隋朝時期的部門,給翻了一番,機構體脂率一時間暴增。這給本來就捉襟見肘的中央財政,增加了巨大的困難。


當時李世民是倉促上位,其實天下還沒有真正太平。燕郡王羅藝,站據涇州躍躍欲試;甘肅叛軍話事人梁師都,也一直不願歸降;此外涼州都督李幼良,對李世民的態度也是曖昧不明……不過這些還都是“癬疥之疾”。

李世民最擔心的還是北方的突厥,這個李唐曾經明面上的敵人,其實是李世民暗地裏的好基友。在李世民篡位前,突厥各部起到了牽制李淵和李建成的作用,但是李世民登基後,這些人就變成了李世民的敵人,在李世民一登基,這些人第一時間就前來分贓,而李世民僅帶六騎就退卻了對方十萬大軍。


要說這僅是李世民威武,或者僅雙方憑多年的“感情”,駱駝是不信的,這裏面,一定還有沉甸甸的“籌碼”。而這些“籌碼”,對於剛剛創業的李世民來說,不異於剜股割肉。

小結

由此可見,李世民的“創業”之初,接手的本就是一個爛攤子,而面臨的問題和危機,也一點都不比李淵太原起兵時要少。他能開創後來的“貞觀盛世”,不光是不容易,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所以駱駝認爲,容易這個詞從不屬於創業。

參考文獻:《李世民傳》、《資治通鑑》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