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治盆地还有个名字,叫做上党盆地,长治市就位于这里。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往东出太行山是华北平原,往南出晋城越黄河就是四大古都之一洛阳(洛阳往东不远还有另一古都开封),往北不远就是太原。

大家好,我们的俊彦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山西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在连绵群山中夹着很多盆地。山西省从北往南的盆地分别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基本上呈东北——西南走向。
在这些盆地之外,山西省还有一个盆地,只不过这个盆地在地理上的盆地特征不如以上几个盆地明显,这就是长治盆地。
长治盆地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介于太行山脉与太岳山脉之间。山西省其他几个盆地的特征非常明显,就是两山夹一盆,一盆之中有大河。而长治盆地虽然也是两山夹一盆,但这个“盆”的地势较高,盆地特征不是特别明显,而且也没有大河流经。
长治盆地还有个名字,叫做上党盆地,长治市就位于这里。你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话,你一定知道上党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共设三十六郡,上党郡就是其中之一。
秦朝时的山西只设五郡,西北设雁门郡,东北设代郡(治在河北省),中部有太原郡,西南有河东郡,东南就是上党郡。之所以叫上党这个略显奇怪的名字,是因为这里位于太行山脉,地势非常险峻。古人云:上党地高,可以天为党,所以称为上党。
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往东出太行山是华北平原,往南出晋城越黄河就是四大古都之一洛阳(洛阳往东不远还有另一古都开封),往北不远就是太原。
特殊的地理存在,决定了上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赵、魏、韩三家分晋,上党为韩所有。咱们看战国地图,上党介于韩、赵、魏之间,又是华北平原在太行山脉的门户。秦国志在天下,欲并天下,必先攻克上党。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262年),秦王嬴稷派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摆明了要吃掉上党这样的军事重镇,打开东进通道。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不想降秦,却把祸水引向了赵国。冯亭的态度是韩国无法救援上党,不如降赵,然后秦必攻赵,赵要活下来,必须联合韩国。如此一来,上党就可以保证不落入秦人之手。
在赵孝成王看来,上党降赵是从天上掉下来一块大肉饼,毕竟上党十七城是块大肥肉。再加上冯亭使者对赵国的全天候马屁全开,说上党人宁降仁义之赵,不降虎狼之秦。
但在平阳君赵豹看来,冯亭这是在嫁祸于赵,赵国为了一郡与当时第一强国秦国对抗是非常危险的。不过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却贪上党之利,力劝赵王收降上党。
秦国对拿下上党是不惜代价的。秦国的左庶长王龁进攻上党,很快就拿了下来。大量上党人逃到赵国,接下来就是赵国与秦国的对峙。这场上党之战不怎么出名,但接下来引发的赵秦之争却几乎是世人皆知,就是赵人心里永远不能抹平的伤痛——长平之战。
其实赵人在长平之战本来是不会败得如此之惨的,赵国主将廉颇死守不战,打算占地理之优拖死秦兵。赵王不懂军事,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撤掉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呢?长平一战,赵国惨败,杀星白起一声令下,四十万赵国降兵悉数被坑杀。
在长平之战前,赵国的军事实力虽不如秦国,但只是半斤和四两的差距。此战后,赵国被秦国急速拉开,赵国再无力对抗秦国。更要命的是,关东六国中韩国实力最弱,魏国也早已衰落,只有赵国横在秦国之东,是守卫关东的重要力量。赵国兵败长平,意味着关东的大门已失守,秦国统一天下已是不可逆之局。
还有一点,上党(长治)是太原的南线门户,从南往北进攻的话,上党失陷,意味着太原门户洞开。没多久,秦军北上攻下太原。古人说:“秦并上党、太原,秦并天下已半矣!”
上党除了是太原的南线门户,还是洛阳的北线门户。站在洛阳防御的角度看,上党是万不能有失的,这和欲守住南京必先守住门户徐州有些类似。即使有些王朝的国都不在洛阳而在邺都,上党依然是邺都的西线门户。
五胡十六国的前燕、南北朝后期的东魏、北齐,上党都是这些王朝重兵防守的门户要地。比如前秦灭前燕,铁血宰相王猛就说必先攻克壶关、上党,才能长驱直指邺都。
到了唐朝五代北宋,上党的战略地位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因为唐末以来,国都开始向洛阳、开封转移,而河东(山西大部)又有强大的割据势力(后唐、后晋、后汉皆发家于河东)。
图-长治市鸟瞰
举一个例子,长治(唐五代时称潞州)本在后梁朱温手上,但潞州守将丁会却举郡降晋(后唐前身)。此举给后梁对晋的防御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后梁灭于后唐有很多因素,潞州的丢失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晋王李存勖也说过:没有潞州的护卫,河东早就被朱温吃掉了。唐人有言:上党为天下之脊,河朔之颈,捍屏河洛,失之则事去矣。长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于上可见一斑。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