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栾州又改为赵州,隶属于河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赵州为赵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罢郡复为州,其间均辖高邑县,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高邑县隶属赵州。北宋建立后,高邑县属赵州。

河北省,简称“冀”,与河南省相对应,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河北地处中原地区,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称,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下辖11个地级市。其中,就高邑县来说,人口仅19万,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地理坐标处于北纬37°33′~37°42′、东经114°26′~114°43′之间。在历史上,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鄗县为高邑县。由此,就高邑县这一建制,始于东汉初期,距今已有接近2000年的历史了。

首先,高邑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在地理位置上,高邑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地理坐标处于北纬37°33′~37°42′、东经114°26′~114°43′之间。太行山脉东麓,省会石家庄南51公里处。高邑县北靠元氏县,南接临城县,西临赞皇县,东与赵县、柏乡县毗连。南北长16.5公里,东西宽23.75公里,总面积211平方公里,也即是一个面积相对较小的县。就高邑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先属鲜虞国,后成为晋国的疆域。到了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家分晋,今河北省高邑县一带成为赵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石家庄市高邑县一带属恒山郡这一建制。

西汉初期,设立房子县,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此后至西汉末,或为郡,或为国(诸侯的封地称国),均辖房子县、鄗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鄗县为高邑县,并废柏乡侯国入高邑县。高邑、房子二县均隶属常山郡。由此,就高邑县这一建制,始于公元25年,距今已有接近2000年的历史了。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高邑县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在三国时期,房子、高邑二县属常山郡,郡治在房子县。至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常山郡为赵国,仍治房子县,高邑、房子隶属之。晋,秦始元年(公元265年),高邑、房子仍属赵国,治所在房子县。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改赵国为赵郡,高邑,房子属之。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高邑县隶属赵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赵郡改为赵州,辖高邑县。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析高邑县又设立房子县(治所在今临城县西南5公里处)。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赵州改名栾州。高邑县隶属栾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栾州又改为赵州,隶属于河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赵州为赵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罢郡复为州,其间均辖高邑县,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高邑县隶属赵州。北宋建立后,高邑县属赵州。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省柏乡县入高邑县。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赵州属河北西路,辖高邑先。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赵州为庆源府,高邑县属庆源府。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赵州改为沃州,高邑县属之。

最后,元朝建立后,沃州复称赵州,高邑县属中书省真定路赵州。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高邑县属北直隶真定府赵州辖。清初,高邑县属直隶省真定府赵州。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改真定府为正定府,高邑属直隶省正定府赵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6月,升赵州为直隶州,高邑县仍属赵州。到了1914年,高邑县大名道。1928年,又改直隶省为河北省,高邑县直隶于河北省。如今,高邑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截至2018年底,高邑县总面积达21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9万人,也即为河北省人口较少的一个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