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关中平原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渭河平原,在历史上这里是有名的天府之国。当然,现在一提起这个名号自然会首先想到成都平原。但司马迁先生早在汉朝就曾说过“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其实这里也包含了川蜀之地,不过是范围更广一些。隋唐是自这里发家的,而在它之前的许多朝代都是自秦川八百里走出的。比如周王朝的岐山,还有统一六国的秦朝。

(一)、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关中平原地域狭小,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培育其那么多的王朝的呢?其实,不能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情况。现在看它比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贫瘠,而当时却不是这种情况。

1. 关中子弟心协力

不论是一个军队还是一个政权,只有形成一股凝聚的合力,才能够披荆斩棘。正是因为关中平原地区的狭小,当政者可以更好的管辖。而且,大家都是乡党,若在战场上一人负伤或者牺牲,则会激起其他人的复仇之心。

各势力合力才能对抗关中政权,这便为悬挂在西汉直到唐朝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谁占据了关中平原,谁就是天下霸主。当然东汉时期,因为豪强的打压,这种情况暂时有所缓解。但是南北朝时期,又恢复了这个规律。

而唐朝之所以衰败,是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在河北地区。唐朝的人口集中在关中与中原腹地,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节度使们犯上作乱。握有关中平原,便能统治天下这似乎是唐朝覆灭之前天下公认的铁律。

2. 小有小的好处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关中平原比起华北平原,确实没有优势。但是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问题,既然是历史,就要将目光回溯,才能一探究竟。秦始皇那个时候,没有铁质农具,而木质农具更适合关中土地的开垦。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现如今被称之为母亲河,但是很多时候人们都将其称作“害河”。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中下游有水患,下游河道有不稳。春秋时期的中原强国,除了晋国就是齐国。当然,如今的黄河走山东,当时还没有改道,并不取境齐国。

其他的几个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黄河水的影响,所以发展起来比较困难。只有关中平原的秦国,自己闷声发大财。虽然黄河从自家门前流过,但受到的影响不大,不足为惧。而且古代的气候环境,和现在也不一样。当时的关中平原,也未尝不是鱼米之乡。

土地只要长时间耕种,就会出现退化的迹象。而当时关中平原的气候状况,也和现在不同。当时关中平原人口较少,土地能够得到休息。虽然它不一定能比得过华北平原肥沃,但是人口少了,自然所需的粮食就少,国家的负担也相对较轻。反观齐国,“比肩继踵,挥汗成雨”,当时的临淄可是世界第一大都市。所以齐国承受的压力,自然也就大很多。

(二)、关中平原,天地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孟子所说之言,也道破了治国领兵的玄机。当时的其他几个国家,心不齐。虽然总是想着能够一举攻破秦国,解决后患,但每次都是无疾而终。有的国家,总想在其中攫取利益而不是尽心攻秦。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讨董,真正想匡扶汉室者,是少之又少。

1.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秦孝公时启用卫国人商鞅,进行变法。改革了秦国的户籍,确立了军功爵制度。一贯的奖励耕战,从此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现象。

当时秦国的军队能征善战,都想着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跻身上层,因此也被称之为“虎狼之师”。商鞅变法虽然损害了一部分贵族的利益,但是秦惠文王继任以后,为了平息众怒,便将商鞅五马分尸,公之于众。

等于说秦始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统一了六国。嬴政治下的国家,大家都是齐心协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而努力。反观其他国家,在这一点就远远不如秦国。他们各自的内部有分歧,而且说好了联合抗秦,也都不尽全力。

退一步讲,虽然关中平原比起其他地区相对贫瘠,但是大家都是协同一心的。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关东国家虽然富庶,但是士大夫有士大夫的考量,诸侯有诸侯的策略。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是很难真正成事的。

在东汉之前,关中平原的开发一直是处于上游水平。因为从周朝开始,这片地区便是京畿之地。不过,后来随着人口愈发增多和王莽篡权的原因,这里逐渐的就不如了以前的繁华盛景。

2. 天险之地,易守难攻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尤其是在战国末年,想要向外扩张更是举步维艰。而想要获得地盘的最大前提,就是保持内部的稳定。在人事方面,秦国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现有的关中平原,步步为营,以蚕食之势吞并六国。这就要求,他的大后方是非常稳固的。

“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函谷关和崤山一线,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水经注》“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崤函天险就是秦国的天然优势,六国曾经几度企图攻入关中平原但都以失败告终。因为除了走这道天堑,他们无路可走。而一旦进入,便是羊入虎口。联军每次进攻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打函谷关都如此麻烦,更不用提进入关中。

除了崤山函谷关一线,其他地区联军更是无法进军。除了山脉,还有滚滚的黄河包围。古代的渡河能力有限,一旦补给不足便全军覆没。有了地理和人和这两样优势,秦国的势力便可以尽情的向外扩张,而不用失去自己的老巢。

(三)、以小博大,占尽优势

“兵不在多,而在精”。其实,这个道理放在统治政权身上也是一样的。关中平原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小,只要地区小,再加以合适的引导利用,便能无往而不利。中原地区面积虽大,但劣势也正在此处。每个人都各怀心思,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铁板一块的秦国,才能以摧枯拉朽之势统一六国。

1. 开发时间较早

关中地区有一块盆地,而且能够控制陇右之地。当地的马匹,可谓是历史闻名。同时,关中平原是周朝的龙兴之地,东晋建立以前,也是镐京的所在地。所以,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

而商鞅变法之后,大规模的兴起土地种植热潮。大家都开始勤劳的耕种,而且人数又较少。多余的自然可以为作战所储备。关中平原的负载能力是可以支撑起秦国和西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隋朝就已经失去了优势。

因为关中平原的面积狭小是优势,更是劣势。隋朝要比秦朝发达的多,故而关中平原难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等到京杭大运河开凿成功以后,就没有人再把目光聚集到关中平原上来了。后来,唐朝也将洛阳设置为东都。就是因为长安的粮食,不足以供给如此庞大的帝国首都生存。

2. 背靠川蜀好乘凉

《史记·河渠书》“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这是关于秦国李冰,修筑都江堰的记载。抛开这个不谈,秦国自建立以来一直非常注重水利建设。在关中平原地区,广修河道,尽管黄河是会来回移动的,而总是能为秦所用。关中平原不是其本身富庶,而是统治者想让它变得更好。

再回到川蜀上来,自都江堰修筑成功以后这里便成了天府之国,要知道在此前天府之国专门指的关中平原。不论是关中平原还是成都平原,它们都归属于秦国的统治之下。尤其是川蜀之地,易守难攻。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在占领了古蜀国之后,这个地方就是秦国的大粮仓。而且可以从汉中,直接将粮食入秦地。其他政权想攻入,也是非常麻烦之事。有了成都平原的存在,秦国便有了骄傲的资本,可以随意的攻伐。

结语:

关中平原之所以在唐朝以前能够统一天下的原因,首先就是当地的人心很齐;其次,又有各种易守难攻的天险;最后还有川蜀和陇右分别为其提供粮草和战马。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统治者有宏图伟志,就像当时的楚王是六国联盟的盟主,但是攻打秦国时却以坐山观虎斗的姿态来观望,最终灭国也无可厚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