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國歷史無不證明一個事實,在中國,凡有內亂必遭外患。

中國的四

從來不缺虎視眈眈的異族。

春秋時期,周幽王遭犬戎之禍,身死朝滅。平王東遷,周天子喪失了對諸侯國的控制,中原諸侯逐漸陷入混戰之中。居住在西北的戎人開始往中原地區滲透,與中原諸侯國之間時有摩擦。

公元前721年,魯國就曾與戎人發生衝突,魯隱公與戎人談判不成,直接派公子無駭攻入到了戎人的國家極國,魯國的另一個大夫費伯乾脆趁機將極國給滅掉了,這樣戎人就老實了,主動與魯國取和。

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鄭莊公三十年,居住在今山西交城、平陸一帶的戎人見鄭國連連與東方的宋、衛、陳、蔡發生戰爭,無暇北顧,就想趁機侵犯鄭國。

而鄭國此時正與宋國打仗,

鄭莊公

見戎人來襲,只得暫時放下宋國,親自帶兵抵禦北戎。

春秋時間各諸侯國作戰主要是用戰車。一輛兵車上面有三人,一個人負責駕車,居中間;一個人站在兵車右邊,執一長戟,負責近距離拼殺;還有一個人在後面,持弓箭,負責遠距離射箭。如果是指揮用的兵車,上面還有一個人負責擊鼓傳令。戰車後面還有步兵持戟維護戰車的安全。

戰車作戰,衝擊力大,突破能力強,但是不易轉向,如果駕駛水平不高,弄得不好還會翻車。所以駕車是古代人的“六藝”之一,是要好好學習的。


可當時的戎人是用步兵作戰,他們沒有戰車。雖然是春秋

霸鄭莊公親自領兵,可是他害怕鄭國的兵車往前衝,而戎人的步兵繞到鄭國的兵車後面去突襲,兵車不好轉彎,就會喫敗仗。

鄭莊公的二兒子公子突給他獻計說:“我們可以用伏擊之計打敗戎人,我們先派勇敢而無剛的士兵作爲誘敵之兵,前去試探敵軍,將戎人誘進戰場,然後快速離開戰場。國君設下三批伏兵等待他們。”

爲什麼要用“勇而無剛”的士兵去誘敵呢?勇敢,則在兵少的情況下敢於前進;無剛,完成誘敵之後,必然在能很快後退。春秋之時,中原諸侯作戰的士兵多是貴族身份,他們往往勇於前進而恥於後退,只有無

的人才願意後退。

公子

進一步分析戎人軍隊和士兵的特點說:“戎人的軍隊輕率冒進而不整肅,沒有紀律性;士兵貪婪而不團結,打勝了各不相讓,搶劫物資、爭奪戰功;打敗了各不相救。前面的士兵見到財物和俘虜,他們必然只想着前進;前進時遇到伏兵突起,必然趕快奔逃,後面的人不會去救援,敵人就沒有後援之兵。”

所以公子

十分肯定地說:“所以,我們的伏擊一定可以成功。”

公子突應該是長期處在與戎人作戰的前沿陣地,纔會對他們有如此熟悉和了解。

鄭莊公認爲公子突分析得十分有理,採納了他的意見。

鄭莊公派大夫祝聃率領鄭國軍隊設伏兵。祝聃是鄭國的一員猛將,在幾年之後繻葛之戰中,就是這個祝聃用箭射中了天子周桓王的肩膀。

這一次,戎人先是見鄭國挑戰的士兵沒有怎麼抵抗就逃走了,他們以爲鄭兵很弱,很快就進行追擊。祝聃早就率領大軍在等着戎人,果然,戎人士兵一見到鄭國伏兵一起,馬上掉頭就跑。祝聃的三處伏兵立刻駕着兵車追擊,將戎人分割成數段,前後夾擊,全部殲滅了戎人之軍。

十一月的甲寅日這一天,鄭國軍隊又打敗了已經崩潰的後繼部隊,“大敗戎師”。


鄭國對北戎的這場伏擊戰,表明了春秋時期的戰爭,已經開始分析各國軍隊和士兵的作戰特點,使用一些軍事計謀和技巧。

到了戰國時期,類似於《司馬兵法》、《孫子兵法》等理論著作的出現,就是在總結前人戰略、戰爭的基礎上,逐漸完善,最終上升爲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影響至今。

從戰爭的結果看,鄭國完全碾壓和吊打戎人,一掃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欺負以來的恥辱。

正是因爲鄭國在這次與北戎之戰中打出了經驗,更打出了威風,公元前706年,當北戎侵犯齊國之時,齊國向鄭國求救,鄭國派鄭莊公的大兒子太子忽與大夫祭仲率領鄭國軍隊前去救援,公子忽也是“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於齊”。公子忽率領的鄭軍,不僅斬了三百個帶甲北戎士兵的腦袋,還俘虜了大良、少良兩個北戎的主帥。

齊國國君齊僖公十分高興,當公子忽向他獻俘之時,當即決定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公子忽。

春秋時期所謂霸主,不僅是在中原諸侯中稱雄,主要是要率領中原諸侯抵禦外族侵略。從鄭國碾壓和吊打侵犯鄭國的戎人,還幫助同盟國打敗北戎,鄭莊公小霸之名也是名副其實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