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桓王則聯合了申國,衛國,陳國,宋國,蔡國,許國,虢國等諸侯共同對抗鄭國。其實在春秋早期,周王室就發生過與衣帶詔非常相似的事件,這中間,鄭國扮演的角色就是曹操,陳國是劉備,而宋國就是袁紹。

東漢末年衣帶詔事件,是漢獻帝與董承、劉備等人密謀殺死曹操。但是事情敗露,董承被殺,劉備攻佔徐州,後被擊敗。

袁紹也以此爲藉口舉兵攻打曹操,但隨後在官渡之戰失敗。自此曹操稱霸北方,無人可擋。

其實在春秋早期,周王室就發生過與衣帶詔非常相似的事件,這中間,鄭國扮演的角色就是曹操,陳國是劉備,而宋國就是袁紹。

這還要從平王東遷開始說起,當年申國聯合犬戎殺死周幽王,擁立周平王建立了東周王朝。

當時的鄭國還是個小國,但是鄭國國君在地位上卻是周王室的三公。於是周平王大力支持鄭國的發展。申國也和鄭國聯姻,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就是申侯的女兒。

有了周平王和申國的支持,鄭國快速崛起。隨着申國衰落,鄭國開始獨霸周王室的朝政。一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這時候周平王發現,自己的朝政全都到了鄭莊公的控制下,自己已經被架空了,於是他開始扶持虢國等諸侯掌握周王室政權。

這虢國與董承就很像了,空有忠君報國之心,但奈何沒有實力。

鄭莊公發現周平王啓用虢國公取代自己的地位,就去找到周平王理論。

周平王沒有能力與鄭國對抗,只得賠禮道歉。被迫把兒子當做人質,派遣到鄭國,與鄭國交換人質。

由於周鄭交質,周鄭開始交惡,相互對立了起來。

周平王不久後就死去了,他的孫子周桓王繼位。周桓王深知周王室的處境,於是他開始想辦法擺脫鄭國控制。

周桓王想到的辦法是聯合諸侯,首先當然是老的合作伙伴申國。這時的申國已經衰落,對於鄭國已經無能爲力。

但是申國還有武姜在鄭國,作爲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在鄭國的地位很崇高。而且又有周王室和申國作爲後盾,於是她開始和叔段策劃造反,奪取鄭國政權。

這就是《左傳》開篇的《鄭伯克段於鄢》其結果就是叔段在鄢地戰敗,而武姜被鄭莊公囚禁。這件事與申國和周王室脫不開干係,但是周桓王聯合申國的這次行動也是失敗了。

東漢末年,漢獻帝的伏皇后就曾謀劃誅殺曹操,可是事情敗露,伏皇后也被曹操幽閉而死,這和被鄭莊公囚禁的武姜也是有一些異曲同工之處。

共叔段失敗以後,他就出逃到了衛國。同年,鄭莊公就因爲此事而進攻衛國,但最後沒有成功。

其實從共叔段會逃到衛國,再聯繫後來發生的時間,就能很容易看出,二者之間其實就是聯盟關係,而他們的盟主就是周桓王。

共叔段和衛國都是在“衣帶詔”上“簽過字”的。而同時“簽過字”的還有陳國、蔡國、許國、宋國等。

衛國第一個被擺上檯面,也是這些國家中第一個與鄭國開始交戰的,後來衛國也曾聯合諸侯攻打鄭國。

六年後,鄭國又攻打反鄭聯盟中的陳國,《左傳》:“陳桓公方有寵於王”這時候陳國與周王室正是打得火熱,就像漢獻帝叫劉備皇叔一樣。

所以陳國和衛國還是有點像劉備在衣帶詔中扮演的角色,但是陳國和衛國比劉備強的一點是,他們抗住了鄭國的攻擊。

鄭莊公攻打陳國後,又過三年,鄭國打起尊王的旗號,以不從王命的名義攻打宋國。

其實宋國和衛國,陳國等一直都是共同行動的,一起與鄭國作對。而陳國和衛國已經很明顯是周桓王的人,所以宋國的立場也能確定,其實也是聯合王室對抗鄭國的。

宋國與衛國和陳國不同,宋是一個真正的大國,人口衆多,實力很強。從軍事的角度講,宋國其實是反鄭國聯盟的軍事核心。

而鄭莊公最重要的對手也正是宋國,二者關係與曹操袁紹的關係就有一些相似。

鄭國爲了師出有名,特意去周桓王那裏討要征討宋國的旨意。周桓王當然不答應,雙方搞得很不愉快。

但是鄭莊公卻想到辦法,他一直等到拿了朝見天子例行的賞賜後,才離開洛陽,然後在回去的路上大肆向諸侯宣揚天子賞賜鄭伯,命令鄭伯攻打宋國,結果諸侯們也都相信了。

於是鄭莊公假借王命,聯合齊國魯國,進攻宋國。而宋國也聯合衛國,陳國,蔡國,許國等諸侯與鄭國一方對攻。

一直到公元前710年,宋國因爲連年征戰,百姓疲弱,怨聲四起。宋殤公被大臣殺死,於是宋國退出了戰爭,開始休養生息。

宋國的退出,宣告了鄭國取得勝利,而鄭莊公也從此獲得了春秋小霸的名號。

宋國是反鄭聯盟的核心諸侯,宋國這一出局,周王室能過依賴的諸侯也就不多了。

所以周桓王決定親自下場,與鄭國相爭。

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直接剝奪了鄭國在周王室的三公之位。還把衛國,陳國,蔡國,虢國的軍隊招來,進攻鄭國。

雙方在繻葛開戰,周王室大敗而歸,周桓王也受了箭傷。回到洛陽的周桓王只好暫時放棄擊潰鄭國的計劃。一直到周桓王臨死的時候,依然對廢除鄭公之事念念不忘。

春秋早期,鄭國控制了周王室的朝政,一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周桓王則聯合了申國,衛國,陳國,宋國,蔡國,許國,虢國等諸侯共同對抗鄭國。

但是虢國就像董承一樣實力不足;申國就像伏皇后一樣,被看破擊潰;衛國、陳國等就像劉備一樣,並沒有給鄭國帶來太多威脅;而宋國也是沒扛過戰爭,宋殤公之死,就像袁紹死後一樣,宋國直接沒有了競爭力。到頭來還是鄭國締造了春秋小霸的名號。

而鄭國的結局也並不好,隨着鄭莊公之死,鄭國很快衰落了。經過齊桓公稱霸,進入晉楚爭霸的時代,鄭國被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成了受氣包。進入戰國時代,最終被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所滅,還是亡在了東周前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