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国·曹操篇·第1期,文/孙文刀 图/东方夜未眠 )

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代雄主,还非常体恤百姓,曾经搞了大受北方百姓欢迎的屯田制。曾经写过让人读之伤感敬佩的诗句。如: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再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但是曹操有个一辈子洗不掉的污点,就是屠杀了徐州南部很多地区的老百姓,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老人妇女孩子都没有放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从头说起。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掌控汉庭。曹操和袁绍先后逃出京师,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要小编说啊,与其说是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不如说是号召关东士族支持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关东联军此时团结不团结啊,当然团结啦。为何,因为董卓敲破秦始皇铸的12个铜人里的10个,发行的小钱让士族家的五铢钱财富瞬间缩水。

当时曹操35岁,曹操的父亲曹嵩家财过亿,但不想跟着曹操淌这趟混水,就把曹操骂了一顿,逼着曹操和卞夫人怀了曹彰,就带着100多车钱和财宝逃难到亲家家里。亲家就是徐州琅琊郡士族卞氏家族,琅琊郡今天江苏和山东的交界处的临沂。

时间一转眼四年过去了,当时汉献帝刚刚熬死了董卓,又被李傕、郭汜控制在长安。而关东地区(中原东部)已经进入了诸侯争霸的年代。而此时的曹操也已经成为一方诸侯,曹操的老家谯县(安徽亳州)是袁术的势力范围,曹操也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青州(今山东省北部鲁北平原)。不过由于和陶谦管辖下的徐州(今山东省南部地区)距离太近,所以两边杀伐不断,互有胜负。当时33岁的刘备正好在63岁的陶谦这里,大概60左右的曹嵩(史书没说曹嵩哪一年出生)就在陶谦的地盘,琅琊郡是徐州的最南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曹操知道父亲在陶谦的地盘上,为什么还要和陶谦打仗呢?不怕陶谦杀了他父亲,或者把他父亲当人质要挟曹操吗?

要小编说啊,有以下几个原因让曹操觉得陶谦至少不会杀了曹嵩。

第一, 曹嵩在徐州士族里有非常大的人脉和影响力,陶谦不一定敢明着得罪。

第二, 曹嵩非常有钱,随便打点一下还能换条命。

第三, 陶谦如果杀了曹嵩,对他一点好处也没有,反而会遭到曹操的疯狂反扑。

第四, 曹操30岁到33岁期间,因为平定黄巾起义有功,曾经在徐州的济南做济南相,陶谦就是他的上司。在他的印象里,徐州地方官虽然和自己不和,但是徐州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受儒家孝道文化影响,陶谦不至于杀了曹嵩来背负恶名。再说,祸不及家人,说到底,这是曹操和陶谦的事,和曹嵩并没有关系,曹嵩都不希望曹操当诸侯已经是尽人皆知。

不过,身处乱世,还是把父亲接回来好,在曹操的联络下,曹嵩带着近100马车的财物,踏上了去找曹操的路。这些财物可以为曹操招兵买马,曹操的人泰山郡守应邵在青徐交界接应曹嵩。

陶谦知道后,一想,汉高祖刘邦当初不要脸能在项羽面前救他爹,不如把他爹扣着,家产也拿着,正好可以威胁一下曹操。但是陶谦万万没想到,他派去截曹嵩的部将张闿会见财起意,杀了曹嵩,夺了钱财逃到袁术的地界去了。这下,陶谦一百张嘴和敌人曹操都说不清楚了。

曹操不管有没有仇恨之心,就是曹嵩不死,也要拿下徐州,这下曹嵩死了,曹操更有口实打徐州了。由于陶谦在青徐交界的北方布置了大量的部队,曹操就千里奔袭,从南部杀进徐州,一路上对当地百姓大肆杀戮。杀戮的后果是琅琊郡不敢再投降,当地百姓帮助陶谦的军队抵抗曹操,曹操一度缺粮,还是当地士族的帮助下,曹操才攻克琅琊郡。琅琊郡的百姓自然难逃一劫,曹军屠城,吃人,做人肉干,但由于杀人太多,军粮也运上来了,曹军就把尸体扔进泗水,加上泗水河岸不宽,水流不急,河道一度被阻塞。加上是夏天,瘟疫一下子就传播开了。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要屠城呢?如果仅仅是为父报仇的话,普通老百姓是无辜的。而且曹操虽然屠城泄愤,但是脑子很清楚,当地士族家庭并没有屠杀,只是屠杀了当地老百姓。要为父报仇,直接把陶谦的墓挖了就行。但是曹操后来的确挖了陶谦的墓,可是陶谦建了几十座墓,曹操挖了十几座都是假的,加上吕布攻的急,就没有全部挖。

要小编说啊,曹操之所以要屠城,还是源于10年前的往事。当时他在济南郡当济南相,济南当地官员经常拿那套死脑筋的儒家学说来压他,当地百姓也信儒家学说信魔怔了。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免官了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并且到东汉朝廷去告曹操的状,当地百姓也觉得曹操执法太严,也希望曹操滚蛋,甚至有刺客要来刺杀曹操。而都城洛阳,告曹操的举报信像雪片一样,曹操不得已离开济南,辞官回到洛阳享清福。

而10年后,这个时候的曹操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法家军国主义理论。这套理论适合黄巾祸乱的青州,却不适合安逸的全民信儒家的徐州。而且徐州是大汉王朝龙兴之地,这里的老百姓高傲着呢?他们和曹操有着意识形态上的差别,曹操怎么办?杀,屠城。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太平御览》《华阳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