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三國·曹操篇·第1期,文/孫文刀 圖/東方夜未眠 )

我們知道,曹操是一代雄主,還非常體恤百姓,曾經搞了大受北方百姓歡迎的屯田制。曾經寫過讓人讀之傷感敬佩的詩句。如: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再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但是曹操有個一輩子洗不掉的污點,就是屠殺了徐州南部很多地區的老百姓,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老人婦女孩子都沒有放過,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咱們從頭說起。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掌控漢庭。曹操和袁紹先後逃出京師,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要小編說啊,與其說是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不如說是號召關東士族支持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關東聯軍此時團結不團結啊,當然團結啦。爲何,因爲董卓敲破秦始皇鑄的12個銅人裏的10個,發行的小錢讓士族家的五銖錢財富瞬間縮水。

當時曹操35歲,曹操的父親曹嵩家財過億,但不想跟着曹操淌這趟混水,就把曹操罵了一頓,逼着曹操和卞夫人懷了曹彰,就帶着100多車錢和財寶逃難到親家家裏。親家就是徐州琅琊郡士族卞氏家族,琅琊郡今天江蘇和山東的交界處的臨沂。

時間一轉眼四年過去了,當時漢獻帝剛剛熬死了董卓,又被李傕、郭汜控制在長安。而關東地區(中原東部)已經進入了諸侯爭霸的年代。而此時的曹操也已經成爲一方諸侯,曹操的老家譙縣(安徽亳州)是袁術的勢力範圍,曹操也有了一塊自己的地盤青州(今山東省北部魯北平原)。不過由於和陶謙管轄下的徐州(今山東省南部地區)距離太近,所以兩邊殺伐不斷,互有勝負。當時33歲的劉備正好在63歲的陶謙這裏,大概60左右的曹嵩(史書沒說曹嵩哪一年出生)就在陶謙的地盤,琅琊郡是徐州的最南面。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曹操知道父親在陶謙的地盤上,爲什麼還要和陶謙打仗呢?不怕陶謙殺了他父親,或者把他父親當人質要挾曹操嗎?

要小編說啊,有以下幾個原因讓曹操覺得陶謙至少不會殺了曹嵩。

第一, 曹嵩在徐州士族裏有非常大的人脈和影響力,陶謙不一定敢明着得罪。

第二, 曹嵩非常有錢,隨便打點一下還能換條命。

第三, 陶謙如果殺了曹嵩,對他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會遭到曹操的瘋狂反撲。

第四, 曹操30歲到33歲期間,因爲平定黃巾起義有功,曾經在徐州的濟南做濟南相,陶謙就是他的上司。在他的印象裏,徐州地方官雖然和自己不和,但是徐州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受儒家孝道文化影響,陶謙不至於殺了曹嵩來揹負惡名。再說,禍不及家人,說到底,這是曹操和陶謙的事,和曹嵩並沒有關係,曹嵩都不希望曹操當諸侯已經是盡人皆知。

不過,身處亂世,還是把父親接回來好,在曹操的聯絡下,曹嵩帶着近100馬車的財物,踏上了去找曹操的路。這些財物可以爲曹操招兵買馬,曹操的人泰山郡守應邵在青徐交界接應曹嵩。

陶謙知道後,一想,漢高祖劉邦當初不要臉能在項羽面前救他爹,不如把他爹扣着,家產也拿着,正好可以威脅一下曹操。但是陶謙萬萬沒想到,他派去截曹嵩的部將張闓會見財起意,殺了曹嵩,奪了錢財逃到袁術的地界去了。這下,陶謙一百張嘴和敵人曹操都說不清楚了。

曹操不管有沒有仇恨之心,就是曹嵩不死,也要拿下徐州,這下曹嵩死了,曹操更有口實打徐州了。由於陶謙在青徐交界的北方佈置了大量的部隊,曹操就千里奔襲,從南部殺進徐州,一路上對當地百姓大肆殺戮。殺戮的後果是琅琊郡不敢再投降,當地百姓幫助陶謙的軍隊抵抗曹操,曹操一度缺糧,還是當地士族的幫助下,曹操才攻克琅琊郡。琅琊郡的百姓自然難逃一劫,曹軍屠城,喫人,做人肉乾,但由於殺人太多,軍糧也運上來了,曹軍就把屍體扔進泗水,加上泗水河岸不寬,水流不急,河道一度被阻塞。加上是夏天,瘟疫一下子就傳播開了。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爲什麼要屠城呢?如果僅僅是爲父報仇的話,普通老百姓是無辜的。而且曹操雖然屠城泄憤,但是腦子很清楚,當地士族家庭並沒有屠殺,只是屠殺了當地老百姓。要爲父報仇,直接把陶謙的墓挖了就行。但是曹操後來的確挖了陶謙的墓,可是陶謙建了幾十座墓,曹操挖了十幾座都是假的,加上呂布攻的急,就沒有全部挖。

要小編說啊,曹操之所以要屠城,還是源於10年前的往事。當時他在濟南郡當濟南相,濟南當地官員經常拿那套死腦筋的儒家學說來壓他,當地百姓也信儒家學說信魔怔了。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免官了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並且到東漢朝廷去告曹操的狀,當地百姓也覺得曹操執法太嚴,也希望曹操滾蛋,甚至有刺客要來刺殺曹操。而都城洛陽,告曹操的舉報信像雪片一樣,曹操不得已離開濟南,辭官回到洛陽享清福。

而10年後,這個時候的曹操腦海裏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法家軍國主義理論。這套理論適合黃巾禍亂的青州,卻不適合安逸的全民信儒家的徐州。而且徐州是大漢王朝龍興之地,這裏的老百姓高傲着呢?他們和曹操有着意識形態上的差別,曹操怎麼辦?殺,屠城。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太平御覽》《華陽國志》

相關文章